100%

卷十三

  草之二山草类下三十九种黄连《本经》胡黄连《开宝》黄芩《本经》秦艽《本经》柴胡《本经》前胡《本经》防风《本经》独活羌活《本经》土当归《纲目》都管草《图经》升麻《本经》苦参《本经》白鲜《本经》延胡索《开宝》贝母《本经》山慈姑《嘉祐》石蒜《图经》水仙《会编》白茅《本经》地筋《别录》,即菅茅芒《拾遗》龙胆《本经》细辛《本经》杜衡《本经》,木细辛附及己《别录》鬼督邮《唐本》徐长卿《本经》白微《本经》白前《别录》草犀《拾遗》钗子股《海药》吉利草《纲目》朱砂根《纲目》辟虺雷《唐本》锦地罗《纲目》紫金牛《图经》拳参《图经》铁线草《图经》金丝草《纲目》上附方旧七十三,新二百二十七。

  黄连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王连《本经》支连《药性》。

  〔时珍曰〕其根连珠而色黄,故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,二月、八月采根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巫阳在建平。今西间者色浅而虚,不及东阳、新安诸县最胜。临海诸县者不佳。

  用之当布裹挼去毛,令如连珠。

  〔保升曰〕

  苗似茶,丛生,一茎生三叶,高尺许,凌冬不凋,花黄色。江左者,节高若连珠。蜀都者,节下不连珠。

  今秦地及杭州、柳州者佳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江、湖、荆、夔州郡亦有,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,施、黔者次之,东阳、歙州、处州者又次之。

  苗高一尺以来,叶似甘菊,四月开花黄色,六月结果实似芹子,色亦黄。江左者根若连珠,其苗经冬不凋,叶如小雉尾草,正月开花作细穗,淡白微黄色。六七月根紧,始堪采。

  〔恭曰〕

  蜀道者粗大,味极浓苦,疗渴为最。江东者节如连珠,疗痢大善。澧州者更胜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黄连,汉末《李当之本草》,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。唐时以澧州者为胜。今虽吴、蜀皆有,惟以雅州、眉州者为良。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。

  大抵有二种:一种根粗无毛有珠,如鹰鸡爪形而坚实,色深黄;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,黄色稍淡。

  各有所宜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以布拭去肉毛,用浆水浸二伏时,漉出,于柳木火上焙干用。

  〔时珍曰〕五脏六腑皆有火,平则治,动则病,故有君火相火之说,其实一气而已,黄连入手少阴心经,为治火之主药:治本脏之火,则生用之;治肝胆之实火,则以猪胆汁浸炒;治肝胆之虚火,则以醋浸炒;治上焦之火,则以酒炒;治中焦之火,则以姜汁炒;治下焦之火,则以盐水或朴消炒;治气分湿热之火,则以茱萸汤浸炒;治血分块中伏火,则以干漆水炒。诸法不独为之引导,盖辛热能制其苦寒,咸寒能制其燥性,在用者详酌之

  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微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岐伯、黄帝、雷公:苦,无毒。李当之:小寒。

  〔之才曰〕黄芩、龙骨、理石为之使,恶菊花、玄参、白鲜皮、芫花、白僵蚕,畏款冬、牛膝,胜乌头,解巴豆毒。

  〔权曰〕忌猪肉,恶冷水。〔‘敩’曰〕服此药至十两,不得食猪肉;若服至三年,一生不得食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,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、猪脏黄连丸,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。

  【主治】热气,目痛眦伤泣出,明目,肠澼腹痛下痢,妇人阴中肿痛。久服令人不忘。《本经》。主五脏冷热,久下泄澼脓血,止消渴大惊,除水利骨,调胃厚肠益胆,疗口疮。《别录》。治五劳七伤,益气,止心腹痛,惊悸烦躁,润心肺,长肉止血,天行热疾,止盗汗并疮疥。猪肚蒸为丸,治小儿疳气,杀虫。《大明》。羸瘦气急。藏器。治郁热在中,烦躁恶心,兀兀欲吐,心下痞满。元素。主心病逆而盛,心积伏梁。好古。去心窍恶血,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、轻粉毒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黄连性寒味苦,气味俱厚,可升可降,阴中阳也,入手少阴经。

  其用有六:泻心脏火一也,去中焦湿热二也,诸疮必用三也,去风湿四也,赤眼暴发五也,止中部见血六也。

  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,五等泻心汤,皆用之。

  〔成无已曰〕苦入心,寒胜热,黄连、大黄之苦寒,以导心下之虚热。

  蛔得甘则动,得苦则安,黄连、黄檗之苦,以安蛔也。

  〔‘好古’曰〕黄连苦燥,苦入心,火就燥。泻心者其实泻脾也,实则泻其子也。〔‘震亨’曰〕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,苦脾胃气虚,不能转运者,则以茯苓、黄芩代之。以猪胆汁拌炒,佐以龙胆草,则大泻肝胆之火。下痢胃口热禁口者,用黄连、人参煎汤,终日呷之。

  如吐再强饮,但得一呷下咽便好。

  〔刘完素曰〕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。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,辛能发散开通郁结,苦能燥湿,寒能胜热,使气宣平而已。诸苦寒药多泄,惟黄连、黄檗性冷而燥,能降火去湿而止泻痢,故治痢以之为君。

  〔宗奭曰〕今人多用黄连治痢,盖执以苦燥之义。〈下恋但见〈肠虚渗泄〉,〈微似有血〉,便即用之,又不顾寒热多少,惟欲尽剂,由是多致危困。若气实初病,热多血痢,服之便止,不必尽剂。虚而冷者,慎勿轻用。

  〔‘杲’曰〕〈诸痛痒疮疡〉,皆属心火。凡〈诸疮〉宜以黄连、当归为君,甘草、黄芩为佐。凡〈眼暴发赤肿〉,〈痛不可忍者。,宜黄连、当归〈以酒浸煎〉之。〈宿食不消〉,〈心下痞满〉者,须用黄连、枳实。

  〔颂曰〕黄连治目方多,而羊肝丸尤奇异。今医家洗眼,以黄连、当归、芍药等分,用雪水或甜水煎汤热洗之,冷即再温,甚益眼目。但是〈风毒赤目花翳〉,用之无不神效。盖眼目之玻皆是血脉凝滞使然,故以〈行血药〉合黄连治之。血得热则行,故乘热洗也。

  〔韩■〈矛心〉曰〕火分之病,黄连为主,不但〈泻心火〉,而与芩、檗诸苦药列称者比也。目疾人,以人乳浸蒸,或点或服之。生用为君,佐以官桂少许,煎百沸,入蜜空心服之,〈能使心肾交于顷刻〉。入五苓、滑石,〈大治梦遗〉。以黄土、姜汁、酒、蜜四炒为君,以使君子为臣,白芍药酒煮为佐,广木香为使,治小儿五疳。以茱萸炒者,加木香等分,生大黄倍之,水丸,治五痢。此皆得制方之法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。古方治痢:香连丸,用黄连、木香;姜连散,用干姜、黄连;变通丸,用黄连、茱萸;姜黄散,用黄连、生姜。治消渴,用酒蒸黄连。治伏暑,用酒煮黄连。治下血,用黄连、大蒜。治肝火,用黄连、茱萸。治口疮,用黄连、细辛。皆是一冷一热,一阴一阳,寒因热用,热因寒用,君臣相佐,阴阳相济,最得制方之妙,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。

  〔弘景曰〕俗方多用黄连治痢及渴,道方服食长生。

  〔慎微曰〕刘宋王微黄连赞云:黄连味苦,左右相因。断凉涤暑,阐命轻身。缙云昔御,飞跸上旻。不行而至,吾闻其人。又梁江淹黄连颂云:黄连上草,丹砂之次。御孽辟妖,长灵久视。骖龙行天,驯马匝地。鸿飞以仪,顺道则利。

  〔时珍曰〕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,惟‘陶弘景’言道方久服长生。《神仙传》载封君达、黑穴公,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。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,用之降火燥湿,中病即当止。岂可久服,使肃杀之令常行,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?《素问》载岐伯言: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攻。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。

  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王冰注云:酸入肝为温,苦入心为热,辛入肺为清,咸入肾为寒,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,皆增其味而益其气,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。所以久服黄连、苦参反热从火化也。余味皆然。久则脏气偏胜,即有偏绝,则有暴夭之道。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,无五味偏助也。

  又《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》云:闻公以眼疾饵黄连,至十数两犹不已,殆不可也。

  医经有久服黄连、苦参反热之说。此虽大寒,其味至苦,入胃则先归于心,久而不已,心火偏胜则热,乃其理也。况眼疾本于肝热,肝与心为子母。心火也,肝亦火也,肾孤脏也,人患一水不胜二火。岂可久服苦药,使心有所偏胜,是以火救火,其可乎?秦公此书,盖因王公之说而推详之也。

  我明荆端王素多火病,医令服金花丸,乃芩、连、栀、檗四味,饵至数年,其火愈炽,遂至内障丧明。

  观此则寒苦之药,不但使人不能长生,久则气增偏胜,速夭之由矣。

  当以《素问》之言为法,陶氏道书之说,皆谬谈也。

  杨士瀛云:黄连能去心窍恶血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十二,新四十。

  心经实热泻心汤:用黄连七钱,水一盏半,煎一盏,食远温服。小儿减之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
  卒热心痛黄连八钱,■〈父且〉咀,水煎热服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肝火为痛黄连,姜汁炒为末,粥糊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汤下。

  左金丸:用黄连六两,茱萸一两,同炒为末,神曲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白汤下。《丹溪方》。

  伏暑发热作渴呕恶,及赤白痢,消渴,肠风酒毒,泄泻诸病,并宜酒煮黄龙丸主之。

  川黄连一斤切,以好酒二升半,煮干焙研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熟水下,日三服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
  阳毒发狂奔走不定。

  宣黄连、寒水石等分,为末。每服三钱,浓煎甘草汤下。《易简方》。

  骨节积热渐渐黄瘦。

  黄连四分切,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经宿,微煎三四沸,去滓,分作二服。《广利方》。

  小儿疳热流注,遍身疮蚀,或潮热,肚胀作渴。

  猪肚黄连丸:用猪肚一个洗净,宣黄连五两,切碎水和,纳入肚中缝定,放在五升粳米上蒸烂,石臼捣千杵,或入少饭同杵,丸绿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米饮下。仍服调血清心之药佐之。

  盖小儿之病,不出于疳,则出于热,常须识此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三消骨蒸黄连末,以冬瓜自然汁浸一夜,晒干又浸,如此七次,为末,以冬瓜汁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大麦汤下。寻常渴,只一服见效。《易简方》。

  消渴尿多《肘后方》用黄连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白汤下。

  《宝鉴》用黄连半斤,酒一升浸,重汤内煮一伏时,取晒为末,水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温水下。

  崔氏:治消渴,小便滑数如油。黄连五两,栝楼根五两,为末,生地黄汁丸梧子大。每牛乳下五十丸,日二服。忌冷水、猪肉。《总录》用黄连末,入猪肚内蒸烂,捣丸梧子大,饭饮下。

  湿热水病黄连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丸至四五丸,饮下,日三四服。《范汪方》。

  破伤风病黄连五钱,酒二盏,煎七分,入黄蜡三钱,溶化热服之。高文虎《蓼花洲闲录》。

  小便白淫因心肾气不足,思想无穷所致。

  黄连、白茯苓等分,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煎补骨脂汤下,日三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热毒血痢宣黄连一两,水二升,煮取半升,露一宿,空腹热服,少卧将息,一二日即止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赤痢久下累治不瘥。

  黄连一两,鸡子白和为饼,炙紫为末,以浆水三升,慢火煎成膏。每服半合,温米饮下。

  一方:只以鸡子白和丸服。《胜金方》。

  热毒赤痢黄连二两切,瓦焙令焦,当归一两焙,为末,入麝香少许。每服二钱,陈米饮下。

  佛智和尚在闽,以此济人。《本事方》。

  赤白久痢并无寒热,只日久不止。

  用黄连四十九个,盐梅七个,入新瓶内,烧烟尽,热研。每服二钱,盐米汤下。杨子建《护命方》。

  赤白暴痢如鹅鸭肝者,痛不可忍。

  用黄连、黄芩各一两,水二升,煎一升,分三次热服。《经验方》。

  冷热诸痢胡洽九盏汤:治下痢,不问冷热赤白,谷滞休息久下,悉主之。

  黄连长三寸三十枚,重一两半,龙骨如棋子大四枚,重一两,大附子一枚,干姜一两半,胶一两半,细切。以水五合着铜器中,去火三寸煎沸,便取下,坐土上,沸止,又上水五合,如此九上九下。纳诸药入水内,再煎沸,辄取下,沸止又上,九上九下,度可得一升,顿服即止。《图经本草》。

  下痢腹痛赤白痢下,令人下部疼重,故名重下,日夜数十行,脐腹绞痛。

  以黄连一升,酒五升,煮取一升半,分再服,当止绞痛也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治痢香连丸

  《李绛兵部手集》治赤白诸痢,里急后重,腹痛。

  用宣黄连、青木香等分,捣筛,白蜜丸梧子大。

  每服二三十丸,空腹饮下,日再服,其效如神。久冷者,以煨蒜捣和丸之。不拘大人婴孺皆效。

  《易简方》黄连茱萸炒过四两,木香面煨一两,粟米饭丸。

  钱仲阳香连丸治小儿冷热痢,加煨熟诃子肉。

  又治小儿泻痢,加煨熟肉豆蔻。

  又治小儿气虚泻痢腹痛,加白附子尖。

  刘河间治久痢,加龙骨。

  朱丹溪治禁口痢,加石莲肉。

  王氏治痢渴,加乌梅肉,以阿胶化和为丸。

  五疳八痢四治黄连丸:用连珠黄连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用酒浸炒,一分用自然姜汁炒,一分用吴茱萸汤浸炒,一分用益智仁同炒,去益智,研末。

  白芍药酒煮切焙四两,使君子仁焙四两,广木香二两,为末。蒸饼和丸绿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饮食前下,日三服。忌猪肉冷水。《韩氏医通》。

  伤寒下痢不能食者。

  黄连一升,乌梅二十枚去核,炙燥为末,蜡一棋子大,蜜一升、合煎,和丸梧子大。一服二十丸,日三服。

  又方:黄连二两,熟艾如鸭子大一团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立止。并《肘后方》。

  气痢后重里急或下泄。

  杜壬方:姜连散:用宣连一两,干姜半两,各为末,收。每用连一钱,姜半钱,和匀,空心温酒下,或米饮下,神妙。《济生方》:秘传香连丸:用黄连四两,木香二两,生姜四两,以姜铺砂锅底,次铺连,上铺香,新汲水三碗,煮焙研,醋调仓米糊为丸,如常,日服五次。

  小儿下痢赤白多时,体弱不堪。

  以宣连用水浓煎,和蜜,日服五六次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诸痢脾泄脏毒下血。

  雅州黄连半斤,去毛切,装肥猪大肠内,扎定,入砂锅中,以水酒煮烂,取连焙,研末,捣肠和丸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米汤下,极效。《直指》。

  湿痢肠风《百一选方》变通丸治赤白下痢,日夜无度,及肠风下血。

  用川黄连去毛,吴茱萸汤泡过,各二两,同炒香,拣出各为末,以粟米饭和丸梧子大,各收。每服三十丸,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,白痢姜汤下茱萸丸,赤白痢各用十五丸,米汤下。此乃浙西河山纯老方,救人甚效。

  《局方》戊已丸治脾胃受湿,下痢腹痛,米谷不化。

  用二味加白芍药,同炒研,蒸饼和丸服。

  积热下血聚金丸:治汤胃积热,或因酒毒下血,腹痛作渴,脉弦数。

  黄连四两,分作四分。一分生用,一分切炒,一分炮切,一分水浸晒研末。条黄芩一两,防风一两,为末,面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泔浸枳壳水,食前送下。

  冬月加酒蒸大黄一两。《杨氏家藏方》。

  脏毒下血黄连为末,独头蒜煨研,和丸梧子大,每空心陈米饮下四十丸。《济生方》。

  酒痔下血黄连酒浸,煮熟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白汤下。

  一方:用自然姜汁浸焙炒。《医学集成》。

  鸡冠痔疾黄连末傅之。加赤小豆末尤良。《斗门方》。

  痔病秘结用此宽肠。

  黄连、枳壳等分,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饮下。《医方大成》。

  痢痔脱肛冷水调黄连末涂之,良。《经验良方》。

  脾积食泄川黄连二两,为末,大蒜捣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汤下。《活人心统》。

  水泄脾泄神圣香黄散:宣连一两,生姜四两,同以文火炒至姜脆,各自拣出为末。水泄用姜末,脾泄用连末,每服二钱,空心白汤下。甚者不过二服。

  亦治痢疾。《博济方》。

  吐血不止黄连一两捣散:每服一钱,水七分,入豉二十粒,煎至五分,去滓温服。

  大人、小儿皆治。《简要济众方》。

  眼目诸病胜金黄连丸用宣连不限多少,捶碎,以新汲水一大碗,浸六十日,绵滤取汁,入原碗内,重汤上熬之,不住搅之,候干。即穿地坑子可深一尺,以瓦铺底,将熟艾四两坐在瓦上,以火然之。以药碗覆上,四畔泥封,开孔出烟尽,取刮下,丸小豆大,每甜竹叶汤下十丸。

  刘禹锡《传信方》羊肝丸治男女肝经不足,风热上攻,头目昏暗羞明,及障翳青盲。

  用黄连末一两,羊子肝一具,去膜,擂烂和丸梧子大。每食后暖浆水吞十四丸,连作五剂瘥。

  昔崔承元活一死囚,囚后病死。一旦崔病内障,逾年半夜独坐,闻阶除悉窣之声,问之。答曰:是昔蒙活之囚,今故报恩。遂告以此方而没。崔服之,不数月,眼复明。因传于世。

  暴赤眼痛宣黄连剉,以鸡子清浸,置地下一夜,次早滤过,鸡羽蘸滴目内。

  又方:苦竹两头留节,一头开小孔,入黄连片在内,油纸封,浸井中一夜。次早服竹节内水,加片脑少许,外洗之。

  《海上方》用黄连、冬青叶煎汤洗之。

  《选奇方》用黄连、干姜、杏仁等分,为末,绵包浸汤,闭目乘热淋洗之。

  小儿赤眼水调黄连末,贴足心,甚妙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
  烂弦风眼黄连十文,槐花、轻粉少许,为末,男儿乳汁和之,饭上蒸过,帛裹,熨眼上,三四次即效,屡试有验。《仁存方》。

  目卒痒痛乳汁浸黄连,频点眦中。

  《抱朴子》云:治目中百病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泪出不止黄连浸浓汁渍拭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牙痛恶热黄连末掺之,立止。《李楼奇方》。

  口舌生疮《肘后》用黄连煎酒,时含呷之。

  赴筵散:用黄连、干姜等分,为末掺之。

  小儿口疳黄连、芦荟等分,为末,每蜜汤服五分。

  走马疳,入蟾灰等分,青黛减半,麝香少许。《简便方》。

  小儿鼻■〈匿虫〉鼻下两道赤色,有疳。

  以米泔洗净,用黄连末傅之,日三、四次。张杰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小儿月蚀生于耳后。

  黄连末傅之。同上。

  小儿食土取好黄土煎黄连汁搜之,晒干与食。姚和众《童子秘诀》。

  预解胎毒小儿初生,以黄连煎汤浴之,不生疮及丹毒。

  又方:未出声时,以黄连煎汁灌一匙,令终身不出斑。已出声者灌之,斑虽发亦轻。此祖方也。王海藏《汤液本草》。

  腹中鬼哭黄连煎浓汁,母常呷之。熊氏《补遗》。

  因惊胎动出血。

  取黄连末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。

  黄连末,每服一钱,粥饮下。或酒蒸黄连丸,亦妙。

  《妇人良方》。

  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。

  黄连、槟榔等分,为末,以鸡子清调搽之。《王氏简易方》。

  中巴豆毒下利不止。

  黄连、干姜等分,为末,水服方寸匕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胡黄连宋《开宝》

  【释名】割孤露泽〔时珍曰〕其性味功用似黄连。故名。割孤露泽,胡语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恭曰〕

  胡黄连出波斯国,生海畔陆地。

  苗若夏枯草,根头似鸟嘴,折之内似■〈瞿鸟〉鹆眼者良。

  八月上旬采之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南海及秦陇间亦有之。

  初生似芦,干则似杨柳枯枝,心黑外黄,不拘时月收采。

  〔‘承’曰〕

  折之尘出如烟者,乃为真也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〔恭曰〕大寒。

  恶菊花、玄参、白鲜皮,解巴豆毒。

  忌猪肉,令人漏精。

  【主治】补肝胆,明目,治骨蒸劳热三消,五心烦热,妇人胎蒸虚惊,冷热泄痢,五痔,厚肠胃,益颜色。浸人乳汁,点目甚良。苏恭。

  治久痢成疳,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,霍乱下痢,伤寒咳嗽温疟,理腰肾,去阴汗。《开宝》。去果子积。震亨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一十三。

  伤寒劳复身热,大小便赤如血色。

  用胡黄连一两,山栀子二两,去壳,入蜜半两,拌和,炒令微焦为末,用猪胆汁和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丸,用生姜二片,乌梅一个,童子小便三合,浸半日去滓,食后暖小便令温吞之,卧肘再服,甚效。苏颂《图经本草》。

  小儿潮热往来盗汗。

  用南番胡黄连、柴胡等分,为末。炼蜜丸芡子大。

  每服一丸至五丸,安器中,以酒少许化开,更入水五分,重汤煮二三十沸,和滓服。《孙兆秘宝方》。

  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,不可用大黄、黄芩伤胃之药,恐生别证。

  以胡黄连五钱,灵脂一两,为末,雄猪胆汁和丸绿豆大。米饮服,每服一二十丸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
  肥热疳疾胡黄连丸:用胡黄连、黄连各半两,朱砂二钱半,为末,入猪胆内扎定,以杖子钓悬于砂锅内,浆水煮一炊久,取出研烂,入芦荟、麝香各一分,饭和丸麻子大。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,米饮下。钱乙《小儿方诀》。

  五心烦热胡黄连末,米饮服一钱。《易简方》。

  小儿疳泻冷热不调。

  胡黄连半两,绵姜一两炮,为末。每服半钱,甘草节汤下。《卫生总微论》。

  小儿自汗盗汗,潮热往来。

  胡黄连、柴胡等分,为末,蜜丸芡子大。每用一二丸,水化开,入酒少许,重汤煮一二十沸,温服。《保幼大全》。

  小儿黄疸胡黄连、川黄连各一两,为末,用黄瓜一个,去瓤留盖,入药在内合定,面裹煨熟,去面,捣丸绿豆大,每量大小温水下。《总微论》。

  吐血衄血胡黄连、生地黄等分,为末,猪胆汁丸梧子大,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血痢不止胡黄连、乌梅肉、灶下土等分,为末,腊茶清下。

  《普济方》。

  热痢腹痛胡黄连末,饭丸梧子大。每米汤下三十丸。《鲜于枢钩玄》。

  婴儿赤目茶调胡黄连末,涂手足心,即愈。《济急仙方》。

  痈疽疮肿已溃未溃皆可用之。

  胡黄连、穿山甲烧存性,等分为末,以茶或鸡子清调涂。《简易方》。

  痔疮疼肿不可忍者。

  胡黄连末,鹅胆汁调搽之。《孙氏集效方》。

  怪病血余方见木部茯苓下。

  黄芩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腐肠《本经》空肠《别录》内虚《别录》妒妇《吴普》经芩《别录》黄文《别录》印头《吴普》苦督邮《记事》内实者名子芩弘景条芩《纲目》■〈犬屯〉尾芩《唐本》鼠尾芩〔弘景曰〕圆者名子芩,破者名宿芩,其腹中皆烂,故名腐肠。〔时珍曰〕芩,《说文》作菳,谓其色黄也。或云芩者黔也,黔乃黄黑之色也。宿芩乃旧根,多中空,外黄内黑,即今所谓片芩,故又有腐肠、妒妇诸名。妒妇心黯,故以比之。子芩乃新根,多内实,即今所谓条芩。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,北芩多内实而深黄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,三月三日采根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秭归属建平郡。今第一出彭城,郁州亦有之。惟深色坚实者好。俗方多用,道家不须。

  〔恭曰〕

  今出宜州、讃州、泾州者佳。兖州大实亦好,名■〈犬屯〉尾芩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川蜀、河东、陕西近郡皆有之。

  苗长尺余,茎干粗如箸,叶从地四面作丛生,类紫草,高一尺许,亦有独茎者,叶细长青色,两两相对,六月开紫花,根如知母粗细,长四五寸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
  《吴普本草》云:二月生亦黄叶,两两四四相值。其茎空中,或方圆,高三四尺。四月花紫红赤。五月实黑根黄。二月至九月采。与今所说有小异也。根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大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桐君、雷公:苦,无毒。李当之:小温。〔‘杲’曰〕可升可降,阴也。〔‘好古’曰〕气寒,味微苦而甘,阴中微阳,入手太阴血分。〔‘元素’曰〕气凉,味苦、甘,气厚味薄,浮而升,阳中阴也,入手少阳、阳明经。酒炒则上行。

  〔之才曰〕山茱萸、龙骨为之使,恶葱实,畏丹砂、牡丹、藜芦。

  得厚朴、黄连,止腹痛。得五味子、牡蛎,令人有子。得黄芪、白敛、赤小豆,疗鼠瘘。〔时珍曰〕得酒,上行。得猪胆汁,除肝胆火。得柴胡,退寒热。得芍药,治下痢。得桑白皮,泻肺火。得白术,安胎。

  【主治】诸热黄疸,肠澼泄痢,逐水,下血闭,恶疮疽蚀火疡。《本经》。疗痰热胃中热,小腹绞痛,消谷,利小肠,女子血闭淋露下血,小儿腹痛。

  《别录》。治热毒骨蒸,寒热往来,肠胃不利,破拥气,治五淋,令人宣畅,去关节烦闷,解热渴。甄权。下气,主天行热疾,丁疮排脓,治乳痈发背。《大明》。凉心,治肺中湿热,泻肺火上逆,疗上热,目中肿赤,瘀血壅盛,上部积血,补膀胱寒水,安胎,养阴退阳。元素。治风热湿热头疼,奔豚热痛,火咳肺痿喉腥,诸失血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杲’曰〕黄芩之中枯而飘者,泻肺火,利气,消痰,除风热,清肌表之热;细实而坚者,泻大肠火,养阴退阳,补膀胱寒水,滋其化源。高下之分与枳实、枳壳同例。

  〔‘元素’曰〕黄芩之用有九:泻肺热,一也;上焦皮肤风热风湿,二也;去诸热,三也;利胸中气,四也;消痰膈,五也;除脾经诸湿,六也;夏月须用,七也;妇人产后养阴退阳,八也;安胎,九也。

  酒炒上行,主上部积血,非此不能除。

  下痢脓血,腹痛后重,身热久不能止者,与芍药、甘草同用之。凡诸疮痛不可忍者,宜芩、连苦寒之药,详上下分身梢及引经药用之。

  〔‘震亨’曰〕黄芩降痰,假其降火也。凡去上焦湿热,须以酒洗过用。片芩泻肺火,须用桑白皮佐之。若肺虚者,多用则伤肺,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。

  黄芩、白术乃安胎圣药,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,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,血不妄行,乃能养胎。黄芩乃上中二焦药,能降火下行,白术能补脾

  也。

  〔罗天益曰〕肺主气,热伤气,故身体麻木。又五臭入肺为腥,故黄芩之苦寒,能泻火补气而利肺,治喉中腥臭。

  〔颂曰〕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,凡四方皆用黄芩,以其主诸热、利小肠故也。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,喘而汗出者,有葛根黄芩黄连汤,及主妊娠安胎散,亦多用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,治脾湿;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,条芩治大肠火;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;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,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,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,并用之;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,泄痞热。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、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。盖黄芩气寒味苦,色黄带绿,苦入心,寒胜热,泻心火,治脾之湿热,一则[金不受刑],一则[胃火]不流入肺,即所以救肺也。[肺虚]不宜者,[苦寒伤脾胃],[损其母]也。少阳之证,寒热胸胁痞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呕,或

  渴或否,或小便不利。虽曰病在半表半里,而胸胁痞满,实兼心肺上焦之邪。心烦喜呕,默默不欲饮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证。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,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。成无已注《伤寒论》,但云柴胡、黄芩之苦,以发传邪之热,芍药、黄芩之苦,以坚敛肠胃之气,殊昧其治火之妙。杨士瀛《直指方》云:柴胡退热,不及黄芩。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,乃苦以发之,散火之标也;黄芩之退热,乃寒能胜热,折火之本也。

  仲景又云:少阳证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。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。似与《别录》治少腹绞痛、利小肠之文不合。成氏言黄芩寒中,苦能坚肾,故去之,盖亦不然。至此当以意逆之,辩以脉证可也。若因饮寒受寒,腹中痛,及饮水心下悸,小便不利,而脉不数者,是里无热证,则黄芩不可用也。若热厥腹痛,肺热而小便不利者,黄芩其可不用乎。故善观书者,先求之理,毋徒泥其文。

  昔有人素多酒欲,病少腹绞痛不可忍,小便如淋,诸药不效。偶用黄芩、木通、甘草三味煎服,遂止。

  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,病小便闭,服芩、连药而愈。

  此皆热厥之痛也,学者其可拘乎?予年二十时,因感冒咳嗽既久,且犯戒,遂病骨蒸发热,肤如火燎,每日吐痰碗许,暑月烦渴,寝食几废,六脉浮洪。遍服柴胡、麦门冬、荆沥诸药,月余益剧,皆以为必死矣。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,烦躁引饮而昼盛者,气分热也。宜一味黄芩汤,以泻肺经气分之火。遂按方用片芩一两,水二钟,煎一钟,顿服。次日身热尽退,而痰嗽皆愈。药中肯綮,如鼓应桴,医中之妙,有如此哉。

  【附方】旧三,新一十四。

  三黄丸孙思邈《千金方》云: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:疗男子五痨七伤,消渴不生肌肉,妇人带下,手足寒热,泻五脏火。

  春三月,黄芩四两,大黄三两,黄连四两。夏三月,黄芩六两,大黄一两,黄连七两。秋三月,黄芩六两,大黄三两,黄连三两。冬三月,黄芩三两,大黄五两,黄连二两。三物随时合捣下筛,蜜丸乌豆大。米饮每服五丸,日三。不知,增至七丸。服一月病愈,久服走及奔马,人用有验。禁食猪肉。《图经本草》。

  三补丸治上焦积热,泻五脏火。

  黄芩、黄连、黄檗等分,为末,蒸饼丸梧子大,每白汤下二三十丸。《丹溪纂要》。

  肺中有火清金丸:用片芩炒为末,水丸梧子大。每服二三丸,白汤下。同上。

  肤热如燎方见发明下。

  小儿惊啼黄芩、人参等分,为末。每服一字,水饮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。

  黄芩一两,淡豉三两,为末。每服三钱,以熟猪肝裹吃,温汤送下,日二服。

  忌酒面。《卫生家宝方》。

  少阳头痛亦治太阳头痛,不拘偏正。

  小清空膏:用片黄芩酒浸透,晒干为末。每服一钱,茶酒任下。东垣《兰室秘藏》。

  眉眶作痛风热有痰。

  黄芩酒浸、白芷等分,为末。每服二钱,茶下。《洁古家珍》。

  吐血衄血或发或止,积热所致。

  黄苓一两,去中心黑朽者,为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,煎六分,和滓温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吐衄下血黄芩三两,水三升,煎一升半,每温服一盏。

  亦治妇人漏下血。庞安时《总病论》。

  血淋热痛黄芩一两,水煎热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经水不断芩心丸: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,天癸当住,每月却行,或过多不止。

  用条芩心二两,米醋浸七日,炙干又浸,如此七次,为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温酒下,日二次。《瑞竹堂方》。

  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,每服一钱,霹雳酒下,以秤锤烧赤,淬酒中也。

  许学士云: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。此方乃治阳乘于阴,所谓天暑地热,经水沸溢者也。《本事方》。

  安胎清热条芩、白术等分,炒为末,米饮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汤下。或加神曲。凡妊娠调理,以四物去地黄,加白术、黄芩为末,常服甚良。《丹溪纂要》。

  产后血渴饮水不止。

  黄芩、麦门冬等分,水煎温服,无时。《杨氏家藏方》。

  灸疮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壮,血出不止如尿,手冷欲绝。

  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,酒服即止。李楼《怪证奇方》。

  老小火丹黄芩末,水调涂之。《梅师方》。

  子

  【主治】肠澼脓血。《别录》。

  秦艽音交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秦乣《唐本》秦爪萧炳。

  〔恭曰〕秦艽俗作[秦胶],本名秦乣,与纠同。〔时珍曰〕秦艽出秦中,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,故名秦艽、秦乣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秦艽生飞鸟山谷,二月八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今出甘松、龙洞、蚕陵,以根作罗纹相交长大黄白色者为佳。中多衔土,用宜破去。

  〔恭曰〕

  今出泾州、讃州、岐州者良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河陕州郡多有之。

  其根土黄色而相交纠,长一尺以来,粗细不等。枝干高五六寸。叶婆娑,连茎梗俱青色,如莴苣叶。六月中开花紫色,似葛花,当月结子。

  每于春秋采根阴干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秦艽须于脚文处认取:左文列为秦,治疾;右文列为艽,即发脚气。

  凡用秦,以布拭去黄白毛,乃用还元汤浸一宿,日干用。

  〔时珍曰〕秦艽但以左文者为良,分秦与艽为二名,谬矣。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辛,微温。〔大明曰〕苦,冷。〔‘元素’曰〕气微温,味苦、辛,阴中微阳,可升可降,入手阳明经。

  〔之才曰〕菖蒲为之使,畏牛乳。

  【主治】寒热邪气,寒湿风痹,肢节痛,下水利小便。《本经》。

  疗风无问久新,通身挛急。《别录》。传尸骨蒸,治疳及时气。《大明》。牛乳点服,利大小便,疗酒黄、黄疸,解酒毒,去头风。甄权。除阳明风湿,及手足不遂,口噤牙痛口疮,肠风泻血,养血荣筋。元素。泄热益胆气。好古。治胃热虚劳发热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秦艽,手足阳明经药也,兼入肝胆,故手足不遂,黄疸烦渴之病须之,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。阳明有湿,则身体酸疼烦热;有热,则日晡潮热骨蒸,所以《圣惠方》治急劳烦热,身体酸疼,用秦艽、柴胡各一两,甘草五钱,为末,每服三钱,白汤调下。治小儿骨蒸潮热,减食瘦弱,用秦艽、炙甘草各一两,每用一二钱,水煎服之。钱乙加薄荷叶五钱。

  【附方】旧五,新六。

  五种黄疸崔元亮《海上方》云:凡黄有数种:伤酒发黄,误食鼠粪亦作黄,因劳发黄,多痰涕,目有赤脉,益憔悴,或面赤恶心者是也。

  用秦艽一大两,剉作两帖。每帖用酒半升,浸绞取汁,空腹服,或利便止。就中饮酒人易治,屡用得力。

  《贞元广利方》治黄病内外皆黄,小便赤,心烦口干者。

  以秦艽三两,牛乳一大升,煮取七合,分温再服。

  此方出于许仁则。

  又《孙真人方》:加芒硝六钱。

  暴泻引饮秦艽二两,甘草炙半两。每服三钱,水煎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伤寒烦渴心神躁热。

  用秦艽一两,牛乳一大盏,煎六分,分作二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。

  急劳烦热方见发明下。

  小儿骨蒸同上。

  小便艰难或转胞,腹满闷,不急疗,杀人。

  用秦艽一两,水一盏,煎六分,分作二服。

  又方:加冬葵子等分,为末,酒服一匕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胎动不安秦艽、甘草炙、鹿角胶炒,各半两,为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大盏,糯米五十粒,煎服。

  又方:秦艽、阿胶炒、艾叶等分,如上煎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发背初起疑似者。

  便以秦艽、牛乳煎服,得快利三五行,即愈。崔元亮《海上集验方》。

  疮口不合一切皆治。

  秦艽为末掺之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茈胡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地熏《本经》芸蒿《别录》山菜《吴普》茹草《吴普》〔恭曰〕茈是古柴字。《上林赋》云茈姜,及《尔雅》云茈草,并作此茈字。此草根紫色,今太常用柴胡是也。又以木代系,相承呼为柴胡。且检诸本草无名此者。

  〔时珍曰〕茈字有柴、紫二音。茈姜、茈草之茈皆音紫,茈胡之茈音柴。茈胡生山中,嫩则可茹,老则采而为柴,故苗有芸蒿、山菜、茹草之名,而根名柴胡也。

  苏恭之说殊欠明。古本张仲景《伤寒论》,尚作茈字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茈胡叶名芸蒿,辛香可食,生弘农川谷及冤句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今出近道,状如前胡而强。《博物志》云:芸蒿叶似邪蒿,春秋有白蒻,长四五寸,香美可食,长安及河内并有之。

  〔恭曰〕

  《伤寒》大小柴胡汤,为痰气之要。若以芸蒿根为之,大谬矣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关陕、江湖间近道皆有之,以银州者为胜。

  二月生苗甚香。茎青紫坚硬,微有细线。叶似竹叶而稍紧小,亦有似斜蒿者,亦有似麦门冬叶而短者。七月开黄花。根淡赤色,似前胡而强。

  生丹州者结青子,与他处者不类。其根似芦头,有赤毛如鼠尾,独窠长者好。

  〔‘敩’曰〕

  柴胡出在平州平县,即今银州银县也。西畔生处,多有白鹤、绿鹤于此飞翔,是柴胡香直上云间,若有过往闻者,皆气爽也。

  〔‘承’曰〕

  柴胡以银、夏者最良,根如鼠尾,长一二尺,香味甚佳。

  今《图经》所载,俗不识其真,市人以同、华者代之。然亦胜于他处者,盖银、夏地方多沙,同、华亦沙苑所出也。

  〔‘机’曰〕

  解散用北柴胡,虚热用海阳软柴胡为良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银州即今延安府神木县,五原城是其废迹。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,不易得也。北地所产者,亦如前胡而软,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,入药亦良。南土所产者,不似前胡,正如蒿根,强硬不堪使用。其苗有如韭叶者,竹叶者,以竹叶者为胜。其如邪蒿者最下也。

  按《夏小正月令》云:仲春芸始生。《仓颉解诂》云:芸,蒿也。似邪蒿,可食。亦柴胡之类,入药不甚良,故苏恭以为非柴胡云。

  近时有一种,根似桔梗、沙参,白色而大,市人以伪充银柴胡,殊无气味,不可不辨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采得银州柴胡,去须及头,用银刀削去赤薄皮少许,以粗布拭净,剉用。勿令犯火,立便无效也。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微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岐伯、雷公:苦,无毒。〔大明曰〕甘。〔‘元素’曰〕气味俱轻,阳也,升也,少阳经药,引胃气上升。苦寒以发散表热。〔‘杲’曰〕升也,阴中之阳,手足少阳厥阴四经引经药也。在脏主血,在经主气。

  欲上升,则用根,以酒浸;欲中及下降,则用梢。

  〔之才曰〕半夏为之使,恶皂荚,畏女菀、藜芦。

  〔时珍曰〕行手足少阳,以黄芩为佐;行手足厥阴,以黄连为佐。

  【主治】心腹肠胃中结气,饮食积聚,寒热邪气,推陈致新。

 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。《本经》。除伤寒心下烦热,诸痰热结实,胸中邪气,五脏间游气,大肠停积水胀,及湿痹拘挛,亦可作浴汤。《别录》。治热劳骨节烦疼,热气肩背疼痛,劳乏羸瘦,下气消食,宣畅气血,主时疾内外热不解,单煮服之良。甄权。五劳七伤,除烦止惊,益气力,消痰止嗽,润心肺,添精髓,健忘。

  《大明》。除虚劳,散肌热,去早晨潮热,寒热往来,胆瘅,妇人产前产后诸热,心下痞,胸胁痛。元素。治阳气下陷,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,及头痛眩晕,目昏赤痛障翳,耳聋鸣,诸疟,及肥气寒热,妇人热入血室,经水不调,小儿痘疹余热,五疳羸热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之才曰〕茈胡得桔梗、大黄、石膏、麻子仁、甘草、桂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入硝石三方寸匕,疗伤寒寒热头痛,心下烦满。

  〔颂曰〕张仲景治伤寒,有大小柴胡、及柴胡加龙骨、柴胡加芒硝等汤,故后人治寒热,此为最要之药。

  〔‘杲’曰〕能引清气而行阳道,伤寒外,诸有热则加之,无热则不加也。又能引胃气上行,升腾而行春令者,宜加之。又凡诸疟以柴胡为君,随所发时所在经分,佐以引经之药。十二经疮疽中,须用柴胡以散诸经血结气聚,功与连翘同也。

  〔‘好古’曰〕柴胡能去脏腑内外俱乏,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,又入足少阳。在经主气,在脏主血。前行则恶热,却退则恶寒。惟气之微寒,味之薄者,故能行经。

  若佐以三棱、广荗、巴豆之类,则能消坚积,是主血也。妇人经水适来适断,伤寒杂病,‘易老’俱用小柴胡汤,加以四物之类,并秦艽、牡丹皮辈,为调经之剂。又言妇人产后血热必用之药也。

  〔宗奭曰〕柴胡《本经》并无一字治劳,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。

  呜呼!凡此误世甚多。

  尝原病劳,有一种其脏虚损,复受邪热,因虚而致劳,故曰劳者牢也,当须斟酌用之,如《经验方》中治劳热青蒿煎之用柴胡,正合宜尔,服之无不效,热去即须急止。若或无热,得此愈甚,虽至死,人亦不怨,目击甚多。《日华子》又谓补五劳七伤,《药性论》亦谓治劳乏羸瘦。若此等病,苟无实热,医者执而用之,不死何待?注释本草,一字亦不可忽。盖万世之后,所误无穷,可不谨哉?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,用柴胡汤,正合其宜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劳有五劳,病在五脏。若劳在肝、胆、心,及包络有热,或少阳经寒热者,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。劳在脾胃有热,或阳气下陷,则柴胡乃引清气、退热必用之药。惟劳在肺、肾者,不用可尔。

  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,无热则不加。又言诸经之疟,皆以柴胡为君。十二经疮疽,须用柴胡以散结聚。则是肺疟、肾疟,十二经之疮,有热者皆可用之矣。但要用者精思病原,加减佐使可也。寇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,乃谓柴胡不治劳乏,一概摈斥,殊非通论。

  如《和剂局方》治上下诸血,龙脑鸡苏丸,用银柴胡浸汁熬膏之法,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。

  按庞元英《谈薮》云:张知閤久病疟,热时如火,年余骨立。医用茸、附诸药,热益甚。召医官孙琳诊之。琳投小柴胡汤一帖,热减十之九,三服脱然。

  琳曰:此名劳疟,热从髓出,加以刚剂,气血愈亏,安得不瘦?盖热有在皮肤、在脏腑、在骨髓,非柴胡不可。若得银柴胡,只须一服;南方者力减,故三服乃效也。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。寇氏之说,可尽凭乎。

  【附方】旧一,新五。

  伤寒余热伤寒之后,邪入经络,体瘦肌热,推陈致新,解利伤寒时气伏暑,仓卒并治,不论长幼。

  柴胡四两,甘草一两,每服三钱,水一盏煎服。许学士《本事方》。

  小儿骨热十五岁以下,遍身如火,日渐黄瘦,盗汗咳嗽烦渴。

  柴胡四两,丹砂三两,为末,豶猪胆汁拌和,饭上蒸熟,丸绿豆大。每服一丸,桃仁、乌梅汤下,日三服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虚劳发热柴胡、人参等分,每服三钱,姜、枣同水煎服。《澹寮方》。

  湿热黄疸柴胡一两,甘草二钱半,作一剂,以水一碗,白茅根一握,煎至七分,任意时时服,一日荆《孙尚药秘宝方》。

  眼目昏暗柴胡六铢,决明子十八铢,治筛,人乳汁和傅目上,久久夜见五色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积热下痢柴胡、黄芩等分,半酒半水煎七分,浸冷,空心服之。《济急方》。

  苗

  【主治】卒聋,捣汁频滴之。《千金》。

  前胡《别录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〔时珍曰〕按孙愐《唐韵》作湔胡,名义未解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前胡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近道皆有,生下湿地,出吴兴者为胜。根似柴胡而柔软,为疗殆欲同之,《本经》上品有茈胡而无此,晚来医乃用之。

  〔大明曰〕

  越、衢、婺、睦等处者皆好,七八月采之,外黑里白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陕西、梁汉、江淮、荆襄州郡及相州、孟州皆有之。

  春生苗,青白色,似斜蒿。初出时有白茅,长三四寸,味甚香美,又似芸蒿。七月内开白花,与葱花相类。八月结实。根青紫色。

  今鄜延将来者,大与柴胡相似。但柴胡赤色而脆,前胡黄而柔软,为不同尔。

  一说:今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。汴京北地者,色黄白,枯脆绝无气味。江东乃有三四种:一种类当归,皮斑黑,肌黄而脂润,气味浓烈。一种色理黄白,似人参而细短,香味都微。一种如草乌头,肤赤而坚,有两三歧为一本,食之亦戟人咽喉,中破以姜汁渍捣服之,甚下膈解痰实。然皆非真前胡也。今最上者出吴中。又寿春生者,皆类柴胡而大,气芳烈,味亦浓苦,疗痰下气,最胜诸道者。

  〔‘敩’曰〕

  凡使勿用野蒿根,缘真似前胡,只是味粗酸。若误用之,令人反胃不受食。若是前胡,味甘微苦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前胡有数种,惟以苗高一二尺,色似斜蒿,叶如野菊而细瘦,嫩时可食,秋月开黪白花,类蛇床子花,其根皮黑肉白,有香气为真。大抵北者为胜,故方书称北前胡云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修事先用刀刮去苍黑皮并髭土了,细剉,以甜竹沥浸令润,日中晒干用。

  【气味】苦,微寒,无毒。〔权曰〕甘、辛、平。

  〔之才曰〕半夏为之使,恶皂荚,畏藜芦。

  【主治】痰满,胸胁中痞,心腹结气,风头痛,去痰下气,治伤寒寒热,推陈致新,明目益精。《别录》。能去热实,及时气内外俱热,单煮服之。甄权。

  治一切气,破癥结,开胃下食,通五脏,主霍乱转筋,骨节烦闷,反胃呕逆,气喘咳嗽,安胎,小儿一切疳气。《大明》。清肺热,化痰热,散风邪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前胡味甘、辛,气微平,阳中之阴,降也。

  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,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阳厥阴者不同也。

  其功长于下气,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,气下则火降,痰亦降矣。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,为痰气要药。

  ‘陶弘景’言其与柴胡同功,非矣。治证虽同,而所入所主则异。

  【附方】旧一。

  小儿夜啼前胡捣筛,蜜丸小豆大。日服一丸,熟水下,至五六丸,以瘥为度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防风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铜芸《本经》茴芸《吴普》茴草《别录》屏风《别录》蕳根《别录》百枝《别录》百蜚《吴普》。

  〔时珍曰〕防者,御也。其功疗风最要,故名。屏风者,防风隐语也。曰芸、曰茴、曰蕳者,其花如茴香,其气如芸蒿、蕳兰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、琅琊、上蔡,二月、十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普曰〕

  正月生叶细圆,青黑黄白。五月黄花。六月结实黑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郡县无名沙苑。今第一出彭城兰陵,即近琅琊者。郁州百市亦有之。

  次出襄州、义阳县界,亦可用。

  惟以实而脂润,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。

  〔恭曰〕

  今出齐州龙山最善,淄州、兖州、青州者亦佳。叶似牡蒿、附子苗等。

  沙苑在同州南,亦出防风,轻虚不如东道者,陶云无沙苑误矣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汴东、淮浙州郡皆有之。

  茎叶俱青绿色,茎深而叶淡,似青蒿而短校春初时嫩紫红色,江东宋毫人采作菜茹,极爽口。五月开细白花,中心攒聚作大房,似莳萝花。实似胡荽子而大。

  根土黄色,与蜀葵根相类,二月、十月采之。关中生者,三月、六月采之,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。

  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又有石防风,出河中府,根如蒿根而黄,叶青花白,五月开花,六月采根暴干,亦疗头风胀痛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江淮所产多是石防风,生于山石之间。

  二月采嫩苗作菜,辛甘而香,呼为珊瑚菜。其根粗丑,其子亦可种。

  吴绶云:凡使以黄色而润者为佳,白者多沙条,不堪。

  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辛,无毒。

  叉头者令人发狂,叉尾者发人痼疾。

  〔普曰〕神农、黄帝、岐伯、桐君、雷公、扁鹊:甘,无毒。〔李当之〕小寒。〔‘元素’曰〕味辛而甘,气温,气味俱薄,浮而升,阳也。

  手足太阳经之本药。〔‘好古’曰〕又行足阳明、太阴二经,为肝经气分药。

  〔‘杲’曰〕防风能制黄芪,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,乃相畏而相使者也。〔之才曰〕得葱白能行周身,得泽泻、藁本疗风,得当归、芍药、阳起石、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。畏萆薢,杀附子毒,恶藜芦、白敛、干姜、芫花。

  【主治】大风,头眩痛恶风,风邪目盲无所见,风行周身,骨节疼痛,久服轻身。《本经》。烦满胁痛,风头面去来,四肢挛急,字乳金疮内痉。《别录》。治三十六般风,男子一切劳劣,补中益神,风赤眼,止冷泪及瘫痪,通利五脏关脉,五劳七伤,羸损盗汗,心烦体重,能安神定志,匀气脉。《大明》。治上焦风邪,泻肺实,散头目中滞气,经络中留湿,主上部见血。元素。搜肝气。好古。

  叶

  【主治】中风热汗出。《别录》。

  〔颂曰〕江东一种防风,茹其嫩苗,云动风,与此文相反,岂别是一物耶?花

  【主治】四肢拘急,行履不得,经脉虚羸,骨节间痛,心腹痛。甄权。

  子

  【主治】疗风更优,调食之。苏恭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防风,治风通用,身半以上风邪用身,身半以下风邪用梢,〈治风去湿之仙药〉也,风能胜湿故尔。能〈泻肺实〉,误服泻人上焦元气。

  〔‘杲’曰〕防风〈治一身尽痛〉,乃卒伍卑贱之职,随所引而至,乃风药中润剂也。若补脾胃,非此引用不能行。

  凡〈脊痛项强〉,〈不可回顾〉,〈腰似折〉,项似拔者,乃手足太阳证,正当用防风。凡疮在胸膈以上,虽无手足太阳证,亦当用之,为能散结,去上部风。病人身体拘倦者,风也,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。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,乃于土中泻木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九。

  自汗不止防风去芦为末,每服二钱,浮麦煎汤服。

  《朱氏集验方》:防风用麸炒,猪皮煎汤下。

  睡中盗汗防风二两,芎藭一两,人参半两,为末。每服三钱,临卧饮下。《易简方》。

  消风顺气老人大肠秘涩。

  防风、枳壳麸炒一两,甘草半两,为末,每食前白汤服二钱。《简便方》。

  偏正头风防风、白芷等分,为末,炼蜜丸弹子大。每嚼一丸,茶清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破伤中风牙关紧急。

  天南星、防风等分,为末。每服二三匙,童子小便五升,煎至四升,分二服,即止也。《经验后方》。

  小儿解颅防风、白及、柏子仁等分,为末。以乳汁调涂,一日一换。《养生主论》。

  妇人崩中独圣散:用防风去芦头,炙赤为末。每服一钱,以面糊酒调下,更以面糊酒投之,此药累经效验。

  一方:加炒黑蒲黄等分。《经验方》。

  解乌头毒附子、天雄毒。

  并用防风煎汁饮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解芫花毒同上。

  解野菌毒同上。

  解诸药毒已死,只要心间温暖者,乃是热物犯之,只用防风一味,擂冷水灌之。《万氏积善堂》。

  独活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羌活《本经》羌青《本经》独摇草《别录》护羌使者《本经》胡王使者《吴普》长生草〔弘景曰〕一茎直上,不为风摇,故曰独活。〔《别录》曰〕此草得风不摇,无风自动,故名独摇草。〔大明曰〕独活,是羌活母也。〔时珍曰〕独活以羌中来者为良,故有羌活、胡王使者诸名,乃一物二种也。正如川芎、抚芎、白术、苍术之义,入用微有不同,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独活生雍州川谷,或陇西南安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此州郡县并是羌地。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,气息极猛烈。

  出益州北都西川者为独活色微白,形虚大,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。

  至易蛀,宜密器藏之。

  〔颂曰〕

  独活、羌活今出蜀汉者佳。春生苗叶如青麻。六月开花作丛,或黄或紫。结实时叶黄者,是夹石上所生;叶青者,是土脉中所生。《本经》云二物同一类。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,黄色而作块者为独活。而陶隐居言独活色微白,形虚大,用与羌活相似。今蜀中乃有大独活,类桔梗而大,气味亦不与羌活相类,用之微寒而少效。今又有独活,亦自蜀中来,类羌活,微黄而极大,收时寸解干之,气味亦芳烈,小类羌活,又有槐叶气者,今京下多用之,极效验,意此为真者。

  而市人或择羌活之大者为独活,殊未为当。大抵此物有两种,西蜀者,黄色,香如蜜;陇西者,紫色,秦陇人呼为山前独活。古方但用独活,今方既用独活而又用羌活,兹为谬矣。

  〔‘机’曰〕

  《本经》独活一名羌活,本非二物。后人见其形色气味不同,故为异论。然物多不齐,一种之中自有不同。仲景治少阴所用独活,必紧实者;东垣治太阳所用羌活,必轻虚者。正如黄芩取枯飘者名片芩治太阴,条实者名子芩治阳明

  之义同也。况古方但用独活无羌活,今方俱用,不知病宜两用耶?抑未之考耶?〔时珍曰〕

  独活、羌活乃一类二种,以中国者为独活,西羌者为羌活,苏颂所说颇明。

  按:王硕《易简方》云:羌活须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。独活是极大羌活有臼如鬼眼者,寻常皆以老宿前胡为独活者,非矣。

  近时江淮山中出一种土当归,长近尺许,白肉黑皮,气亦芬香,如白芷气,人亦谓之水白芷,用充独活,解散亦或用之,不可不辨。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采得细剉,以淫羊藿拌挹,二日,暴干去藿,用,免烦人心。

  〔时珍曰〕此乃服食家治法,寻常去皮或焙用尔。

  【气味】苦、甘,平,无毒〔《别录》曰〕微温。〔权曰〕苦、辛。

  〔‘元素’曰〕独活微温,甘、苦、辛,气味俱薄,浮而升,阳也,足少阴行经气分之药。羌活性温,辛苦,气味俱薄,浮而升,阳也,手足太阳行经风药,并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。

  〔之才曰〕豚实为之使。

  〔弘景曰〕药无豚实。恐是蠡实也。

  【主治】风寒所击,金疮止痛,奔豚痫痉,女子疝瘕。久服轻身耐老。《本经》。疗诸贼风,百节痛风,无问久新。《别录》。独活:治诸中风湿冷,奔喘逆气,皮肤苦痒,手足挛痛劳损,风毒齿痛。羌活:治贼风失音不语,多痒,手足不遂,口面喎斜,遍身■〈病君吊〉痹、血癞。甄权。羌、独活:治一切风并气,筋骨挛拳,骨节酸疼,头旋目赤疼痛,五劳七伤,利五脏及伏梁水气。《大明》。治风寒湿痹,酸痛不仁,诸风掉眩,颈项难伸。李杲。去肾间风邪,搜肝风,泻肝气,治项强、腰脊痛。好古。散痈疽败血。元素。

  【发明】〔恭曰〕疗风宜用独活,兼水宜用羌活。

  〔刘完素曰〕独活不摇风而治风,浮萍不沉水而利水,因其所胜而为制也。〔张元素曰〕风能胜湿,故羌活能治水湿。

  独活与细辛同用,治少阴头痛。头运目眩,非此不能除。羌活与川芎同用,治太阳、少阴头痛,透关利节,治督脉为病,脊强而厥〔‘好古’曰〕羌活乃足太阳、厥阴、少阴药,与独活不分二种。后人因羌活气雄,独活气细。故雄者治足太阳风湿相搏,头痛、肢节痛、一身尽痛者,非此不能除,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。细者治足少阴伏风,头痛、两足湿痹、不能动止者,非此不能治,而不治太阳之证。

  〔时珍曰〕羌活、独活皆能逐风胜湿,透关利节,但气有刚劣不同尔。

  《素问》云:从下上者,引而去之。二味苦辛而温,味之薄者,阴中之阳,故能引气上升,通达周身,而散风胜湿。

  按:《文系》曰:唐刘师贞之兄病风。梦神人曰:但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。师贞访问皆不晓。复梦其母曰:胡王使者,即羌活也。求而用之,兄疾遂愈。

  〔嘉谟曰〕羌活本手足太阳表里引经之药,又入足少阴、厥阴。

  名列君部之中,非比柔懦之主。小无不入,大无不通。故能散肌表八风之邪,利周身百节之痛。

  【附方】旧七,新七。

  中风口噤通身冷,不知人。

  独活四两,好酒一升,煎半升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中风不语独活一两,酒二升,煎一升,大豆五合,炒有声,以药酒热投,盖之良久,温服三合,未瘥再服。陈延之《小品方》。

  热风瘫痪常举发者。

  羌活二斤,构子一升,为末。每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《广济方》。

  产后中风语涩,四肢拘急。

  羌活三两,为末。每服五钱,酒、水各一盏,煎减半服。《小品方》。

  产后风虚独活、白鲜皮各三两,水三升,煮二升,分三服。耐酒者,入酒同煮。

  《小品方》。

  产后腹痛羌活二两,煎酒服。《必效方》。

  产肠脱出方同上。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妊娠浮肿羌活、萝卜子同炒香,只取羌活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,一日一服,二日二服,三日三服。乃嘉兴主簿张昌明所传。许学士《本事方》。

  风水浮肿方同上。

  历节风痛独活、羌活、松节等分,用酒煮过,每日空心饮一杯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风牙肿痛《肘后方》用独活煮酒热漱之。

  文潞公《药准》用独活、地黄各三两,为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煎,和滓温服,卧时再服。

  喉闭口噤羌活三两,牛蒡子二两,水煎一钟,入白矾少许,灌之取效。《圣济录》。

  睛垂至鼻人睛忽垂至鼻,如黑角塞,痛不可忍,或时时大便血出痛,名曰肝胀。

  用羌活煎汁,服数盏自愈。《夏子益奇疾方》。

  太阳头痛羌活、防风、红豆等分,为末,■〈口畜〉鼻。《玉机微义》。

  土当归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原缺根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除风和血,煎酒服之。闪拗手足,同荆芥、葱白煎汤淋洗之。时珍。出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
  都管草宋《图经》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都管草生宜州田野,根似羌活头,岁长一节,苗高一尺许,叶似土当归,有重台,二月、八月采根阴干。

  施州生者作蔓,又名香毬,蔓长丈余,赤色,秋结红实,四时皆有,采其根枝,淋洗风毒疮肿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范成大《桂海志》云:广西出之,一茎六叶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、辛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风肿痈毒赤疣,以醋摩涂之。亦治咽喉肿痛,切片含之,立愈。苏颂。解蜈蚣、蛇毒。时珍。

  升麻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周麻〔时珍曰〕其叶似麻,其性上升,故名。

  按张揖《广雅》及《吴普本草》并云,升麻一名周升麻。

  则周或指周地,如今人呼川升麻之义。今《别录》作周麻,非省文,即脱误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升麻生益州山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日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旧出宁州者第一,形细而黑,极坚实。今惟出益州,好者细削,皮青绿色,谓之鸡骨升麻。北部亦有,而形虚大,黄色。

  建平亦有,而形大味薄,不堪用。人言是落新妇根,不然也。其形相似,气色非也。落新妇亦解毒,取叶挼作小儿浴汤,主惊忤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落新妇今人多呼为小升麻,功用同于升麻,亦大小有殊也。

  〔志曰〕

  升麻,今嵩高出者色青,功用不如蜀者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蜀汉、陕西、淮南州郡皆有之,以蜀川者为胜。

  春生苗,高三尺以来。叶似麻叶,并青色。四月、五月着花,似粟穗,白色。六月以后结实,黑色。根如蒿根,紫黑色,多须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采得刮去粗皮,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,暴干,剉蒸再暴用。

  〔时珍曰〕今人惟取里白外黑而紧实者,谓之鬼脸升麻,去须及头芦,剉用。

  【气味】甘、苦,平、微寒,无毒。〔‘元素’曰〕性温,味辛微苦,气味俱薄,浮而升,阳也,为足阳明、太阴引经的药。

  得葱白、白芷,亦入手阳明、太阴。〔‘杲’曰〕引葱白,散手阳明风邪。引石膏,止阳明齿痛。人参、黄芪,非此引之,不能上行。〔时珍曰〕

  升麻,同柴胡,引生发之气上行;同葛根,能发阳明之汗。

  【主治】解百毒,杀百精老物殃鬼,辟瘟疫瘴气邪气,蛊毒入口皆吐出,中恶腹痛,时气毒疠,头痛寒热,风肿诸毒,喉痛口疮。久服不夭,轻身长年。《本经》。安魂定魄,鬼附啼泣,疳■〈匿虫〉,游风肿毒。《大明》。小儿惊痫,热壅不通,疗痈肿豌豆疮,水煎绵沾拭疮上。甄权。治阳明头痛,补脾胃,去皮肤风邪,解肌肉间风热,疗肺痿咳唾脓血,能发浮汗。元素。牙根浮烂恶臭,太阳鼽衄,为疮家圣药。好古。消斑疹,行瘀血,治阳陷眩晕,胸胁虚痛,久泄下痢,后重遗浊,带下崩中,血淋下血,阴痿足寒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补脾胃药,非此为引用不能取效。脾痹非此不能除。其用有四:手足阳明引经,一也;升阳气于至阴之下,二也;去至高之上及皮肤风邪,三也;治阳明头痛,四也。

  〔‘杲’曰〕升麻发散阳明风邪,升胃中清气,又引甘温之药上升,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。故元气不足者,用此于阴中升阳,又缓带脉之缩急。此胃虚伤冷,郁遏阳气于脾土者,宜升麻、葛根以升散其火郁。

  〔‘好古’曰〕升麻葛根汤,乃阳明发散药。若初病太阳证便服之,发动其汗,必传阳明,反成其害也。

  朱肱《活人书》言瘀血入里,吐血衄血者,犀角地黄汤,乃阳明经圣药。如无犀角,以升麻代之。二物性味相远,何以代之?盖以升麻能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,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。此乃赋素弱,元气虚馁,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,脾胃引经最要药也。

  升麻葛根汤,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。时珍用治阳气郁遏,及元气下陷诸病,时行赤眼,每有殊效,神而明之,方可执泥乎?一人素饮酒,因寒月哭母受冷,遂病寒中,食无姜、蒜,不能一啜。

  至夏酷暑,又多饮水,兼怀怫郁。因病右腰一点胀痛,牵引右胁,上至胸口,则必欲卧。发则大便里急后重,频欲登圊,小便长而数,或吞酸,或吐水,或作泻,或阳痿,或厥逆,或得酒少止,或得热稍止。但受寒食寒,或劳役,或入房,或怒或饥,即时举发。一止则诸证泯然,如无病人,甚则日发数次。服温脾胜湿滋补消导诸药。皆微止随发。时珍思之,此乃饥饱劳逸,内伤元气,清阳陷遏,不能上升所致也。遂用升麻葛根汤合四君子汤,加柴胡、苍术、黄芪煎服,服后仍饮酒一二杯助之。其药入腹,则觉清气上行,胸膈爽快,手足和暖,头目精明,神采迅发,诸证如扫。每发一服即止,神验无比。若减升麻、葛根,或不饮酒,则效便迟。

  大抵人年五十以后,其气消者多,长者少;降者多,升者少;秋冬之令多,而春夏之令少。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,并宜此药活法治之。《素问》云:阴精所奉其人寿,阳精所降其人夭。千古之下,窥其奥而阐其微者,张洁古、李东垣二人而已。外此,则著《参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者,旨与此同也。

  又升麻能解散痘毒,惟初发热时,可用解毒;痘已出后,气弱或泄泻者,亦可少用;其升麻葛根汤,则见斑后必不可用,为其解散也。本草以升麻为解毒、吐蛊毒要药,盖以其为阳明本经药,而性又上升故也。

  按:《范石湖文集》云:李焘为雷州推官,鞠狱得治蛊方:毒在上用升麻吐之,在腹用郁金下之,或合二物服之,不吐则下。此方活人甚多也。

  【附方】旧五,新八。

  服食丹砂石泉公王方庆《岭南方》云:南方养生治病,无过丹砂。其方用升麻末三两,研炼过,光明砂一两,以蜜丸梧子大,每日食后服三丸。苏颂《图经本草》。

  豌豆斑疮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,头面及身,须臾周匝,状如火烧疮,皆戴白浆,随决随生,不治数日必死,瘥后瘢黯,弥岁方减,此恶毒之气所为。云晋元帝时,此病自西北流起,名虏疮。

  以蜜煎升麻,时时食之。并以水煮升麻,绵沾拭洗之。葛洪《肘后方》。

  辟瘴明目七物升麻丸:升麻、犀角、黄芩、朴消、栀子、大黄各二两,豉二升,微熬同捣末,蜜丸梧子大。觉四肢大热,大便难,即服三十丸,取微利为度。若四肢小热,只食后服二十丸。非但辟瘴,甚能明目。王方庆《岭南方》。

  卒肿毒起升麻磨醋频涂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。或以半两煎服取吐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胃热齿痛升麻煎汤饮,热漱咽之,解毒。或加生地黄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口舌生疮升麻一两,黄连三分,为末,绵裹含咽。《本事方》。

  热痱瘙痒升麻煎汤饮,并洗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小儿尿血蜀升麻五分,水五合,煎一合,服之。一岁儿,一日一服。

  姚和众《至宝方》。

  产后恶血不尽,或经月半年。

  以升麻三两,清酒五升,煮取三升,分半再服。当吐下恶物,极良。《千金翼方》。

  解莨菪毒升麻煮汁,多服之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挑生蛊毒野葛毒。

  并以升麻多煎频饮之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射工溪毒升麻、乌■〈羽妾〉煎水服,以滓涂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苦参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苦■〈艹识〉《本经》苦骨《纲目》地槐《别录》水槐《别录》菟槐《别录》骄槐《别录》野槐《纲目》白茎《别录》又名芩茎、禄白、陵郎、虎麻。

  〔时珍曰〕苦以味名,参以功名,槐以叶形名也。

  苦■〈艹识〉与菜部苦■〈艹识〉同名异物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苦参生汝南山及田野,三月、八月、十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近道处处有之。叶极似槐叶,花黄色,子作荚,根味至苦恶。

  〔颂曰〕

  其根黄色,长五七寸许,两指粗细。三五茎并生,苗高三四尺以来。

  叶碎青色,极似槐叶,春生冬凋。其花黄白色,七月结实如小豆子。河北生者无花子。

  五月、六月、十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,角内有子二三粒,如小豆而坚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采根,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,其腥秽气并浮在水面上,须重重淘过,即蒸之,从巳至申,取晒切用。

  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

  〔之才曰〕玄参为之使,恶贝母、菟丝、漏卢,反藜芦。〔时珍曰〕

  伏汞,制雌黄、焰消。

  【主治】心腹结气,癥瘕积聚,黄疸,溺有余沥,逐水,除痈肿,补中,明目止泪。《本经》。养肝胆气,安五脏,平胃气,令人嗜食轻身,定志益精,利九窍,除伏热肠澼,止渴醒酒,小便黄赤,疗恶疮、下部■〈匿虫〉。《别录》。渍酒饮,治疥杀虫。弘景。治恶虫、胫酸。苏恭。治热毒风,皮肌烦燥生疮,赤癞眉脱,除大热嗜睡,治腹中冷痛,中恶腹痛。甄权。杀疳虫。炒存性,米饮服,治肠风泻血并热痢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苦参味苦气沉纯阴,足少阴肾经君药也。

  治本经须用,能逐湿。〔颂曰〕古今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。

  〔宗奭曰〕沈存中《笔谈》,载其苦腰重久坐不能行。有一将佐曰:此乃病齿数年,用苦参揩齿,其气味入齿伤肾所致也。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,亦用苦参揩齿,岁久亦病腰。自后悉不用之,腰疾皆愈。此皆方书不载者。

  〔‘震亨’曰〕苦参能峻补阴气,或得之而致腰重者,因其气降而不升也,非伤肾之谓也。其治大风有功,况风热细疹乎?〔时珍曰〕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,故苦参、黄檗之苦寒,皆能补肾,盖取其苦燥湿、寒除热也。热生风,湿生虫,故又能治风杀虫。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,用之相宜。

  若火衰精冷,真元不足,及年高之人,不可用也。

  《素问》云:五味入胃,各归其所喜攻,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也。气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王冰注云:入肝为温,入心为热,入肺为清,入肾为寒,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,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,各从本脏之气。故久服黄连、苦参而反热者,此其类也。气增不已,则脏气有偏胜,偏胜则脏有偏绝,故有暴夭。是以药不具五味,不备四气,而久服之,虽且获胜,久必暴夭。但人疏忽,不能精候尔。张从正亦云:凡药皆毒也。虽甘草、苦参,不可不谓之毒。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,必有偏胜气增之患。诸药皆然,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。至于饮食亦然。

  又按:《史记》云: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,灸左手阳明脉,以苦参汤日漱三升,出入其风,五六日愈。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、杀虫之义。

  【附方】旧九,新一十九。

  热病狂邪不避水火,欲杀人。

  苦参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丸,薄荷汤下。亦可为末,二钱,水煎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,结胸满痛壮热。

  苦参一两,以醋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饮之取吐即愈。天行毒病,非苦参、醋药不解,及温覆取汗良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谷疸食劳头旋,心怫郁不安而发黄。由失饥大食,胃气冲熏所致。

  苦参三两,龙胆一合,为末,牛胆丸梧子大。生大麦苗汁服五丸,日三服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小儿身热苦参煎汤浴之良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。

  苦参煮酒渍之。姚僧坦《集验方》。

  梦遗食减白色苦参三两,白术五两,牡蛎粉四两,为末。用雄猪肚一个,洗净,砂罐煮烂,石臼捣和药,干则入汁,丸小豆大。每服四十丸,米汤下,日三服。

  久服身肥食进,而梦遗立止。刘松石《保寿堂方》。

  小腹热痛青黑或赤色,不能喘者。

  苦参一两,醋一升半,煎八合,分二服。张杰《子母秘录》。

  中恶心痛苦参三两,苦酒一升半,煮取八合,分二服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饮食中毒鱼肉菜等毒。

  上方煎服,取吐即愈。《梅师方》。

  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,水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米饮下。

  《孙氏仁存堂方》。

  大肠脱肛苦参、五倍子、陈壁土等分,煎汤洗之,以木贼末傅之。《医方摘要》。

  妊娠尿难方见贝母下。

  产后露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,与小柴胡;头不痛者,用苦参二两,黄芩一两,生地黄四两,水八升,煎二升,分数服。

  齿缝出血苦参一两,枯矾一钱,为末,日三揩之,立验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龋齿风痛方见发明下。

  鼻疮脓臭有虫也。

  苦参、枯矾一两,生地黄汁三合,水二盏,煎三合,少少滴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肺热生疮遍身皆是。

  用苦参末,粟米饮,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空心米饮下。《御药院方》。

  遍身风疹痹痛不可忍,胸颈脐腹及近隐皆然者,亦多涎痰,夜不得睡。

  用苦参末一两,皂角二两,水一升,揉滤取汁。石器熬成膏,和末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后温水服,次日便愈。寇宗奭《衍义》。

  大风癞疾〔颂曰〕用苦参五两切,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。每次饮一合,日三服,常服不绝。若觉痹,即瘥。

  张子和《儒门事亲》用苦参末二两,以猪肚盛之,缝合煮熟,取出去药。先饿一日,次早先饮新水一盏,将猪肚食之,如吐再食。待一二时,以肉汤调无忧散五七钱服,取出大小虫一二万为效。后以不蛀皂角一斤,去皮子,煮汁,入苦参末调糊。下何首乌末二两,防风末一两半,当归末一两,芍药末五钱,人参末三钱,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温酒或茶下,日三服。仍用麻黄、苦参、荆芥煎水洗之。

  《圣济总录》苦参丸: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。

  苦参九月末掘取,去皮暴干,取粉一斤,枳壳麸炒六两,为末,蜜丸。每温酒下三十丸,日二夜一服。

  一方:去枳壳。

  肾脏风毒及心肺积热,皮肤生疥癞,痛痒时出黄水,及大风手足坏烂,一切风疾。

  苦参三十一两,荆芥穗一十六两,为末,水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茶下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
  上下诸瘘或在项,或在下部。

  用苦参五升,苦酒一斗,渍三四日服之,以知为度。

  《肘后方》。

  鼠瘘恶疮苦参二斤,露蜂房二两,曲二斤,水二斗,渍二宿,去滓,入黍米二升,酿熟,稍饮,日三次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下部漏疮苦参煎汤,日日洗之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瘰疬结核苦参四两,牛膝汁丸绿豆大。每暖水下二十丸。张文仲《备急方》。

  汤火伤灼苦参末,油调傅之。《卫生宝鉴》。

  赤白带下苦参二两,牡蛎粉一两五钱,为末。以雄猪肚一个,水三碗煮烂,捣泥和丸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温酒直。陆氏《积德堂方》实十月收采。

  【气味】同根。

  【主治】久服轻身不老,明目。饵如槐子法,有验。苏恭。

  白鲜音仙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白膻弘景白羊鲜弘景地羊鲜《图经》金雀儿椒《日华》。

  〔弘景曰〕俗呼为白羊鲜。气息正似羊膻,故又名白膻。〔时珍曰〕鲜者,羊之气也。此草根白色,作羊膻气,其子累累如椒,故有诸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白鲜皮生上谷川谷及冤句,四月、五月采根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近道处处有,以蜀中者为良。

  〔恭曰〕

  其叶似茱萸,高尺余,根皮白而心实,花紫白色。

  根宜二月采,若四月、五月采,便虚恶矣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河中、江宁府、滁州、润州皆有之。

  苗高尺余,茎青,叶稍白,如槐亦似茱萸。四月开花淡紫色,似小蜀葵花。根似小蔓菁,皮黄白而心实。

  山人采嫩苗为菜茹。

  根皮

  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咸。

  〔之才曰〕恶螵蛸、桔梗、茯芩、萆薢。

  【主治】头风黄疸,咳逆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起止行步。《本经》。疗四肢不安,时行腹中大热饮水,欲走大呼,小儿惊痫,妇人产后余痛。《别录》。治一切热毒风、恶风,风疮疥癣赤烂,眉发脱脆,皮肌急,壮热恶寒,解热黄、酒黄、急黄、谷黄、劳黄。甄权。通关节,利九窍及血脉,通小肠水气,天行时疾,头痛眼疼。其花同功。《大明》。治肺嗽。

  苏颂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白鲜皮气寒善行,味苦性燥,足太阴、阳明经去湿热药也,入手太阴、阳明,为诸黄风痹要药。

  世医止施之疮科,浅矣。

  【附方】旧一,新一。

  鼠瘘已破出脓血者。

  白鲜皮煮汁,服一升,当吐若鼠子也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产后中风人虚不可服他药者。

  一物白鲜皮汤,用新汲水三升,煮取一升,温服。陈延之《小品方》。

  延胡索宋《开宝》

  【释名】玄胡索〔‘好古’曰〕本名玄胡索,避宋真宗讳,改玄为延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延胡索生于奚,从安东来,根如半夏,色黄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奚乃东北夷也。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之。

  每年寒露后栽,立春后生苗,叶如竹叶样,三月长三寸高,根丛生如芋卵样,立夏掘起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〔珣曰〕苦、甘。〔‘杲’曰〕甘、辛,温,可升可降,阴中阳也。〔‘好古’曰〕苦、辛,温,纯阳,浮也。

  入手、足太阴经。

  【主治】破血,妇人月经不调,腹中结块,崩中淋露,产后诸血病,血运,暴血冲上,因损下血。煮酒或酒磨服。《开宝》。除风治气,暖腰膝,止暴腰痛,破癥癖,扑损瘀血,落胎。《大明》。治心气小腹痛,有神。好古。散气,治肾气,通经络。李珣。活血利气,止痛,通小便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珣曰〕主肾气,及破产后恶露或儿枕。

  与三棱、鳖甲、大黄为散甚良,虫蛀成末者尤良。

  〔时珍曰〕玄胡索味苦微辛,气温,入手足太阴厥阴四经,能行血中气滞,气中血滞,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,用之中的,妙不可言。

  荆穆王妃胡氏,因食荞麦面着怒,遂病胃脘当心痛,不可忍。医用吐下行气化滞诸药,皆入口即吐,不能奏功。大便三日不通。因思《雷公炮炙论》云:心痛欲死,速觅延胡。乃以玄胡索末三钱,温酒调下,即纳入,少顷大便行而痛遂止。又华老年五十余,病下痢腹痛垂死,已备棺木。予用此药三钱,米饮服之,痛即减十之五,调理而安。

  按:《方勺泊宅编》云:一人病遍体作痛,殆不可忍。都下医或云中风,或云中湿,或云脚气,药悉不效。周离亨言:是气血凝滞所致。用玄胡索、当归、桂心等分,为末,温酒服三四钱,随量频进,以止为度,遂痛止。

  盖玄胡索能活血化气,第一品药也。其后赵待制霆因导引失节,肢体拘挛,亦用此数服而愈。

  【附方】旧三,新一十二。

  老小咳嗽玄胡索一两,枯矾二钱半,为末。每服二钱,软饧一块和,含之。《仁存堂方》。

  鼻出衄血玄胡索末,绵裹塞耳内,左衄塞右,右衄塞左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小便尿血玄胡索一两,朴消七钱半,为末。每服四钱,水煎服。《活人书》。

  小便不通捻头散:治小儿小便不通。

  用玄胡索、川苦楝子等分,为末。每服半钱或一钱,白汤滴油数点调下。钱仲阳《小儿直诀》。

  膜外气疼及气块。

  玄胡索不限多少,为末,猪胰一具,切作块子,炙熟蘸末,频食之。《胜金方》。

  热厥心痛或发或止,久不愈,身热足寒者。

  用玄胡索去皮,金铃子肉等分,为末,每温酒或白汤下二钱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下痢腹痛方见发明下。

  妇女血气腹中刺痛,经候不调。

  用玄胡索去皮醋炒,当归酒浸炒各一两。橘红二两,为末,酒煮,米糊丸梧子大,每服一百丸,空心艾醋汤下。《济生方》。

  产后诸病凡产后,秽污不尽,腹满,及产后血运,心头硬,或寒热不禁,或心闷、手足烦热、气力欲绝诸病。

  并用玄胡索炒研,酒服二钱,甚效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小儿盘肠气痛。

  玄胡索、茴香等分,炒研,空心米饮量儿大小与服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
  疝气危急玄胡索盐炒,全蝎去毒生用,等分为末。每服半钱,空心盐酒下。《直指方》。

  冷气腰痛玄胡索、当归、桂心三味,方见发明下。

  肢体拘痛方同上。

  偏正头痛不可忍者。

  玄胡索七枚,青黛二钱,牙皂二个去皮子,为末,水和丸如杏仁大。每以水化一丸,灌入病人鼻内,随左右,口咬铜钱一个,当有涎出成盆而愈。《永类方》。

  坠落车马筋骨痛不止。

  玄胡索末,豆淋酒服二钱,日二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贝母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莔《尔雅》。音萌。勤母《别录》苦菜《别录》苦花《别录》空草《别录》药实〔弘景曰〕形似聚贝子,故名贝母。

  〔时珍曰〕诗云言采其莔,即此。一作蝱,谓根状如蝱也。

  苦菜、药实,与野苦荬、黄药子同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贝母生晋地,十月采根暴干。

  〔恭曰〕

  其叶似大蒜。四月蒜熟时,采之良。若十月,苗枯根亦不佳也。

  出润州、荆州、襄州者最佳,江南诸州亦有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河中、江陵府、郢、寿、随、郑、蔡、润、滁州皆有之。

  二月生苗,茎细,青色。叶亦青,似荞麦叶,随苗出。七月开花,碧绿色,形如鼓子花。八月采根,根有瓣子,黄白色,如聚贝子。

  此有数种。陆机《诗疏》云:莔,贝母也。叶如栝楼而细校其子在根下,如芋子,正白,四方连累相着,有分解。今近道出者正类此。郭璞《尔雅》言白花叶似韭,此种罕复见之。

  〔‘敩’曰〕

  贝母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,号曰丹龙精,不入药用。

  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,惟以黄精、小蓝汁服之,立解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,先于柳木灰中炮黄,擘,去内口鼻中有米许大者心一颗,后拌糯米于■〈金敖〉上同炒。待米黄,去米用。

  【气味】辛,平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苦,微寒。〔恭曰〕味甘、苦,不辛。

  〔之才曰〕厚朴、白微为之使,恶桃花、畏秦艽、莽草、礜石,反乌头。

  【主治】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疝瘕,喉痹乳难,金疮风痉。《本经》。

  疗腹中结实,心下满,洗洗恶风寒,目眩项直,咳嗽上气,止烦热渴,出汗,安五脏,利骨髓。《别录》。服之不饥断谷。弘景。消痰,润心肺。末和沙糖丸含,止嗽。烧灰油调,傅人畜恶疮,敛疮口。《大明》。主胸胁逆气,时疾黄疸。研末点目,去肤翳。以七枚作末酒服,治产难及胞衣不出。与连翘同服,主项下瘤瘿疾。甄权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承’曰〕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,故诗云,言采其莔,是也。作诗者,本以不得志而言。今用治心中气不快、多愁郁者,殊有功,信矣。

  〔‘好古’曰〕贝母乃肺经气分药也。仲景治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,三物小陷胸汤主之,白散亦可,以其内有贝母也。

  成无已云:辛散而苦泄,桔梗、贝母之苦辛,用以下气。

  〔‘机’曰〕俗以半夏有毒,用贝母代之。夫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,半夏乃太阴脾经、阳明胃经之药,何可以代?若虚劳咳嗽、吐血咯血、肺痿肺痈、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,半夏乃禁忌,皆贝母为向导,犹可代也;至于脾胃湿热,涎化为痰,久则生火,痰火上攻,昏愦僵仆蹇涩诸证,生死旦夕,亦岂贝母可代乎?〔颂曰〕贝母治恶疮。

  唐人记其事云:江左尝有商人,左膊上有疮如人面,亦无他苦。商人戏以酒滴口中,其面赤色。以物食之,亦能食,多则膊内肉胀起。或不食,则一臂痹焉。

  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,金石草木之类,悉无所苦,至贝母,其疮乃聚眉闭口。商人喜,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,数日成痂遂愈,然不知何疾也。《本经》言主金疮,此岂金疮之类欤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十七。

  忧郁不伸胸膈不宽。

  贝母去心,姜汁炒研,姜汁面糊丸。每服七十丸,征士锁甲煎汤下。《集效方》。

  化痰降气止咳解郁,消食除胀,有奇效。

  用贝母去心一两,姜制厚朴半两,蜜丸梧子大,每白汤下五十丸。《笔峰方》。

  小儿晬嗽百日内咳嗽痰壅。

  贝母五钱,甘草半生半炙二钱,为末,沙糖丸芡子大,每米饮化下一丸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
  孕妇咳嗽贝母去心,麸炒黄为末,沙糖拌丸芡子大。每含咽一丸,神效。《救急易方》。

  妊娠尿难饮食如故。

  用贝母、苦参、当归各四两,为末,蜜丸小豆大,每饮服三丸至十丸。《金匮要略》。

  乳汁不下二母散:贝母、知母、牡蛎粉等分,为细末,每猪蹄汤调服二钱,此祖传方也。王海藏《汤液本草》。

  冷泪目昏贝母一枚,胡椒七粒,为末点之。《儒门事亲》方。

  目生弩肉《肘后》用贝母、真丹等分为末,日点。

  《摘玄方》用贝母、丁香等分为末,乳汁调点。

  吐血不止贝母炮研,温浆水服二钱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衄血不止贝母炮研末,浆水服二钱,良久再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小儿鹅口满口白烂。

  贝母去心为末,半钱,水五分,蜜少许,煎三沸,缴净抹之,日四五度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吹奶作痛贝母末吹鼻中,大效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乳痈初肿贝母末,酒服二钱,仍令人吮之,即通。《仁斋直指方》。

  便痈肿痛贝母、白芷等分为末,酒调服或酒煎服,以滓贴这。《永类钤方》。

  紫白癜斑贝母、南星等分为末,生姜带汁擦之。

  《德生堂方》用贝母、干姜等分为末,如澡豆,入密室中浴擦,得汗为妙。

  《谈野翁方》以生姜擦动,醋磨贝母涂之。

  《圣惠方》用贝母、百部等分为末,自然姜汁调搽。

  蜘蛛咬毒缚定咬处,勿使毒行。以贝母末酒服半两,至醉。

  良久酒化为水,自疮口出,水尽,仍塞疮口,甚妙。《仁斋直指方》。

  蛇蝎咬伤方同上。

  山慈姑宋《嘉祐》

  【释名】金灯《拾遗》鬼灯檠《纲目》朱姑《纲目》鹿蹄草《纲目》无义草〔时珍曰〕根状如水慈姑,花状如灯笼而朱色,故有诸名。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:金灯之花与叶不相见,人恶种之,谓之无义草。又有试剑草,亦名鹿蹄草,与此同名,见后草之五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山慈姑生山中湿地,叶似车前,根如慈姑。

  〔大明曰〕

  零陵间有一种团慈姑,根如小蒜,所主略同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山慈姑处处有之。冬月生叶,如水仙花之叶而狭。二月中抽一茎如箭杆,高尺许。茎端开花白色,亦有红色、黄色者,上有黑点,其花乃众花簇成一朵,如丝纽成可爱。三月结子,有三棱,四月初苗枯,即掘取其根,状如慈姑及小蒜,迟则苗腐难寻矣。

  根苗与老鸦蒜极相类,但老鸦根无毛,慈姑有毛壳包裹为异尔。

  用之,去毛壳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甘、微辛,有小毒。

  【主治】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,醋磨傅之。亦剥人面皮,除皮皯■〈黑黾〉。藏器。主疔肿,攻毒破皮,解诸毒蛊毒,蛇虫狂犬伤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五。

  粉滓面■〈黑干〉山慈姑根,夜涂旦洗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牙龈肿痛红灯笼枝根,煎汤漱吐。孙天仁《集效方》。

  痈疽疔肿恶疮及黄疸。

  慈姑连根同苍耳草等分,捣烂,以好酒一钟,滤汁温服。或干之为末,每酒服三钱。《乾坤生意》。

  风痰痫疾金灯花根似蒜者一个,以茶清研如泥,日中时以茶调下,即卧日中,良久,吐出鸡子大物,永不发。如不吐,以热茶投之。《奇效良方》。

  万病解毒丸一名太乙紫金丹,一名玉枢丹。

  解诸毒,疗诸疮,利关节,治百病,起死回生,不可尽述。

  凡居家远出,行兵动众,不可无此。

  山慈姑去皮洗极净焙,二两,川五倍子洗刮焙,二两,千金子仁白者研,纸压去油,一两,红芽大戟去芦洗焙,一两半,麝香三钱,以端午七夕重阳或天德月德黄道上吉日,预先斋戒盛服,精心治药,为末,陈设拜祷,乃重罗令匀,用糯米浓饮和之,木臼杵千下,作一钱一锭。病甚者连服,取利一二行,用温粥补之。凡一切饮食药毒,蛊毒瘴气,河豚、土菌、死牛马等毒,并用凉水磨服一锭,或吐或利即愈。痈疽发背,疔肿杨梅等,一切恶疮,风疹赤游,痔疮,并用凉水或酒磨涂,日数次,立消。阴阳二毒伤寒,狂乱瘟疫,喉痹喉风,并用冷水入薄荷汁数匙化上。心气痛并诸气,用淡酒化下。泄泻痢下,霍乱绞肠沙,用薄荷汤下。中风中气,口紧眼歪,五癫五痫,鬼邪鬼胎,筋挛骨痛,并暖酒下。自缢、溺水、鬼迷,心头温者,冷水磨灌之。传尸痨瘵,凉水化服,取下恶物虫积为妙。久近疟疾,将发时,东流水煎桃枝汤化服。女人经闭,红花酒化服。

  小儿惊风,五疳五痢,薄荷汤下。头风头痛,酒研贴两太阳上。诸腹鼓胀,麦芽汤化下。风虫牙痛,酒磨涂之。亦吞少许。打扑伤损,松节煎酒下。汤火伤。

  毒蛇恶犬,一切虫伤,并冷水磨涂,仍服之。王璆《百一选方》。

  叶

  【主治】疮肿,入蜜捣涂疮口,候清血出,效。慎微。涂乳痈、便毒尤妙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。

  中溪毒生疮朱姑叶捣烂涂之。生东间,叶如蒜叶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花

  【主治】小便血淋涩痛,同地檗花阴干,每用三钱,水煎服。《圣惠》。

  石蒜宋《图经》

  【释名】乌蒜《纲目》老鸦蒜《救荒》蒜头草《纲目》婆婆酸《纲目》一枝箭《纲目》水麻《图经》〔时珍曰〕蒜以根状名,箭以茎状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水麻生鼎州、黔州,其根名石蒜,九月采之。

  或云金灯花根,亦名石蒜,即此类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石蒜处处下湿地有之,古谓之乌蒜,俗谓之老鸦蒜、一枝箭是也。

  春初生叶,如蒜秧及山慈姑叶,背有剑脊,四散布地。七月苗枯,乃于平地抽出一茎如箭杆,长尺许。茎端开花四五朵,六出红邑,如山丹花状而瓣长,黄蕊长须。其根状如蒜,皮色紫赤,肉白色。

  此有小毒,而《救荒本草》言其可煠熟水浸过食,盖为救荒尔。

  一种叶如大韭,四五月抽茎,开花如小萱花黄白色者,谓之铁色箭,功与此同。二物并抽茎开花,后乃生叶,叶花不相见,与金灯同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辛,甘,温,有小毒。

  【【主治】傅贴肿毒。苏颂。疔疮恶核,可水煎服取汗,及捣傅之。

  又中溪毒者,酒煎半升服。取吐良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三。

  便毒诸疮一枝箭,捣烂涂之即消。若毒太甚者,洗净,以生白酒煎服,得微汗即愈。王永辅《济世方》。

  产肠脱下老鸦蒜即酸头草一把,以水三碗,煎一碗半,去滓熏洗,神效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小儿惊风大叫一声就死者,名老鸦惊。

  以散麻缠住胁下及手心足心,以灯火爆之。用老鸦蒜晒干、车前子等分,为末,水调贴手足心。仍以灯心■〈火卒〉手足心,及肩膊[眉心][鼻心],即醒也。《王日新小儿方》。

  水仙《会编》

  【释名】[金盏银台]〔时珍曰〕此物宜卑湿处,不可缺水,故名水仙。[金盏银台],花之状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‘机’曰〕

  水仙花叶似蒜,其花香甚清。九月初栽于肥壤,则花茂盛,瘦地则无花。

  五月初收根,以童尿浸一宿,晒干,悬火暖处。若不移宿根更旺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水仙丛生下湿处。其根似蒜及薤而长,外有赤皮裹之。冬月生叶,似薤及蒜。春初抽茎,如葱头。茎头开花数朵,大如簪头,状如酒杯,五尖上承,黄心,宛然盏样,其花莹韵,其香清幽,一种千叶者,花皱,下轻黄而上淡白,不作杯状,人重之,指为真水仙,盖不然,乃一物二种尔。亦有红花者。

  按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云:捺祗出拂林国,根大如鸡卵,叶长三四尺,似蒜中心抽条,茎端开花六出,红白色,花心黄赤,不结子,冬生夏死,取花压油,涂身去风气,据此形状,与水仙仿佛,岂外国名谓不同耶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、微辛,滑,寒,无毒。

  〔土宿真君曰〕取汁伏汞,煮雄黄,拒火。

  【【主治】痈肿及鱼骨硬。时珍。

  花

  【气味】缺。

  【主治】作香泽,涂身理发,去风气。又疗妇人五心发热,同干荷叶、赤芍药等分,为末,白汤每服二钱,热自退也。时珍。出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
  白茅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根名茹根《本经》兰根《本经》地筋《别录》。

  〔时珍曰〕茅叶如矛,故谓之茅。其根牵连,故谓之茹。

  《易》曰,拔茅连茹,是也。有数种:夏花者为茅,秋花者为菅。二物功用相近,而名谓不同。《诗》云,白华菅兮,白茅束兮,是也。《别录》不分茅菅乃二种,谓茅根一名地菅,一名地筋,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,一名菅根。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,可通名地筋,不可并名菅也,正之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茅根生楚地山谷田野,六月采根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此即今白茅菅。诗云,露彼菅茅,是也。

  其根如渣芹甜美。

  〔颂曰〕

  处处有之。春生芽,布地如针,俗谓之茅针,亦可啖,甚益小儿。

  夏生白花茸茸然,至秋而枯。

  其根至洁白,六月采之。

  又有菅,亦茅类也。陆机《草木疏》云:菅似茅而滑无毛,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,柔韧宜为索,沤之尤善。其未沤者名野菅,入药与茅功等。〔时珍曰〕

  茅有白茅、菅茅、黄茅、香茅、芭茅数种,叶皆相似。

  白茅短小,三四月开白花成穗,结细实。其根甚长,白软如筋而有节,味甘,俗呼丝茅,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,《本经》所用茅根是也。其根干之,夜视有光,故腐则变为萤火。菅茅只生山上,似白茅而长,入秋抽茎,开花成穗如荻花,结实尖黑,长分许,粘衣刺人。其根短硬如细竹根,无节而微甘,亦可入药,功不及白茅,《尔雅》所谓白华野菅是也。黄茅似菅茅,而茎上开叶,茎下有白粉,根头有黄毛,根亦短而细硬无节,秋深开花重穗如菅,可为索绹,古名黄菅,《别录》所用菅根是也。香茅一名菁茅,一名琼茅,生湖南及江淮间,叶有三脊,其气香芬,可以包藉及缩酒,禹贡所谓荆州苞匦菁茅是也。芭茅丛生,叶大如蒲,长六七尺,有二种,即芒也。见后芒下。

  茅根

 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苏伤虚羸,补中益气,除瘀血血闭寒热,利小便。《本经》。下五淋,除客热在肠胃,止渴坚筋,妇人崩中。久服利人。《别录》。主妇人月经不匀,通血脉淋沥。《大明》。止吐衄诸血,伤寒哕逆,肺热喘急,水肿黄疸,解酒毒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茅根服食断谷甚良。俗方稀用,惟煎汁疗淋及崩中尔。

  〔时珍曰〕白茅根甘,能除伏热,利小便,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,治黄疸水肿,乃良物也。

  世人因微而忽之,惟事苦寒之剂,致伤冲和之气,乌足知此哉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一十三。

  山中辟谷凡辟难无人之境,取白茅根洗净,咀嚼,或石上晒焦捣末,水服方寸匕,可辟谷不饥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温病冷啘因热甚饮水,成暴冷啘者。

  茅根切,枇杷叶拭去毛炙香,各半斤,水四升,煎二升,去滓,稍稍饮之。庞安常《伤寒总病论》。

  温病热哕乃伏热在胃,令人胸满则气逆,逆则哕,或大下,胃中虚冷,亦致哕也。

  茅根切,葛根切,各半斤,水三升,煎一升半。每温饮一盏,哕止即停。同上。

  反胃上气食入即吐。

  茅根、芦根二两,水四升,煮二升,顿服得下,良。

  《圣济总录》。

  肺热气喘生茅根一握,■〈父且〉咀,水二盏,煎一盏,食后温服。甚者三服止,名如神汤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虚后水肿因饮水多,小便不利。

  用白茅根一大把,小豆三升,水三升,煮干、去茅食豆,水随小便下也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五种黄病黄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疸、劳疽也。黄汗者,乃大汗出入水所致,身体微肿,汗出如黄檗汁。

  用生茅根一把,细切,以猪肉一斤,合作羹食。《肘后》。

  解中酒毒恐烂五脏。

  茅根汁,饮一升。《千金方》。

  小便热淋白茅根四升,水一斗五升,煮取五升,适冷暖饮之。日三服。

  《肘后方》。

  小便出血茅根煎汤,频饮为佳。《谈野翁方》。

  劳伤溺血茅根、干姜等分,入蜜一匙,水二钟,煎一钟,日一服。

  鼻衄不止茅根为末,米泔水服二钱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吐血不止《千金翼》用白茅根一握,水煎服之。

  《妇人良方》用根洗捣汁,日饮一合。

  竹木入肉白茅根烧末,猪脂和涂之。风入成肿者,亦良。

  《肘后方》。

  茅针即初生苗也。

  《拾遗》。

  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〔大明曰〕凉。

  【主治】下水。《别录》。治消渴,能破血。甄权。通小肠,治鼻衄及暴下血,水煮服之。恶疮痈肿、软疖未溃者,以酒煮服,一针一孔,二针二孔。生挼,傅金疮止血。藏器。

  花

  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煎饮,止吐血衄血,并塞鼻。又傅灸疮不合。罯刀箭金疮,止血并痛。《大明》。

  屋上败茅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卒吐血,剉三升,酒浸煮一升服。和酱汁研,傅斑疮及蚕啮疮。藏器。屋四角茅,主鼻洪。《大明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按陈文中《小儿方》治痘疮溃烂,难■〈厌黑〉不干。

  多年墙屋上烂茅,择洗焙干,为末掺之。

  此盖取其性寒而解毒,又多受雨露霜雪之气,兼能燥湿也。

  【附方】新三。

  妇人阴痒墙头烂茅、荆芥、牙皂等分,煎水频熏洗之。《摘玄方》。

  大便闭塞服药不通者。

  沧盐三钱,屋檐烂草节七个,为末。每用一钱,竹筒吹入肛内一寸即通,名提金散。《圣济录》。

  卒中五尸其状腹痛胀急,不得气息,上冲心胸,旁攻两胁,或■〈石鬼〉礧涌起,或牵引腰脊,此乃身中尸鬼接引为害。

  取屋上四角茅,入铜器中,以三赤布帛覆腹,着器布上,烧茅令热,随痛追逐,跖下痒即瘥也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地筋《别录》有名未用

  【释名】菅根《别录》土筋同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地筋生泽中,根有毛,三月生,四月实白,三月三日采根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疑此即是白茅而小异也。

  〔藏器曰〕

  地筋如地黄,根叶并相似,而细多毛,生平泽,功用亦同地黄,李邕方中用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此乃黄菅茅之根也,功与白茅根相同,详见白茅下。

  陈藏器所说,别是一物,非菅根也。

  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益气止渴,除热在腹脐,利筋。《别录》。

  根、苗、花,功与白茅同。时珍。

  芒《拾遗》校正:并入《拾遗》石芒、败芒箔。

  【释名】杜荣《尔雅》芭芒《寰宇志》芭茅〔时珍曰〕芒,《尔雅》作莣。今俗谓之芭茅,可以为篱笆故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《尔雅》:莣,杜荣。郭璞注云:草似茅,皮可为绳索履■〈〉也。今东人多以为箔。

  又曰:石芒生高山,如芒而节短,江西呼为折草,六七月生穗如荻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芒有二种,皆丛生,叶皆如茅而大,长四五尺,甚快利,伤人如锋刃。七月抽长茎,开白花成穗,如芦苇花者,芒也;五月抽短茎,开花如芒者,石芒也。

  并于花将产时剥其箨皮,可为绳箔草履诸物,其茎穗可为扫帚也。

  茎

  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人畜为虎狼等伤,恐毒入内,取茎杂葛根浓煮汁服,亦生取汁服。藏器。煮汁服,散血。时珍。

  败芒箔

  【主治】产妇血满腹胀血渴,恶露不尽,月闭,止好血,下恶血,去鬼气疰痛癥结,酒煮服之。亦烧末,酒下。弥久着烟者佳。藏器。

  龙胆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陵游〔志曰〕叶如龙葵,味苦如胆,因以为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龙胆生齐朐山谷及冤句,二月、八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采根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今出近道,以吴兴者为胜。根状似牛膝,其味甚苦。

  〔颂曰〕

  宿根黄白色,下抽根十余条,类牛膝而短。直上生苗,高尺余。四月生叶如嫩蒜,细茎如小竹枝。七月开花,如牵牛花,作铃铎状,青碧色。冬后结子,苗便枯。

  俗呼草龙胆。

  又有山龙胆,味苦涩,其叶经霜雪不凋。山人用治四肢疼痛,与此同类而别种也。采无时候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采得阴干。用时,铜刀切去须、土、头、子,剉细,甘草汤浸一宿,漉出,暴干用。

  【气味】苦、涩,大寒,无毒。

  〔敩曰〕空腹饵之,令人溺不禁。

  〔之才曰〕贯众、小豆为之使,恶地黄、防葵。

  【主治】骨间寒热,惊痫邪气,续绝伤,定五脏,杀蛊毒。

  《本经》。除胃中伏热,时气温热,热泄下痢,去肠中小虫,益肝胆气,止惊惕。

  久服益智不忘,轻身耐老。《别录》。治小儿壮热骨热,惊痫入心,时疾热黄,痈肿口干。甄权。客忤疳气,热狂,明目止烦,治疮疥。《大明》。去目中黄及睛赤肿胀,瘀肉高起,痛不可忍。元素。退肝经邪热,除下焦湿热之肿,泻膀胱火。李杲。疗咽喉痛,风热盗汗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龙胆味苦性寒,气味俱厚,沉而降,阴也,足厥阴、少阳经气分药也。

  其用有四:除下部风湿,一也;及湿热,二也;脐下至足肿痛,三也;寒湿脚气,四也。

  下行。之功与防己同,酒浸则能上行,外行以柴胡为主,龙胆为使,治眼中疾必用之药。

  〔‘好古’曰〕益肝胆之气而泄火。

  〔时珍曰〕相火寄在肝胆,有泻无补,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,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。但大苦大寒,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,反助火邪,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。

  《别录》久服轻身之说,恐不足信。

  【附方】旧四,新六。

  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,入鸡子清、白蜜,化凉水服二钱。《伤寒蕴要》。

  四肢疼痛山龙胆根细切,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,去其性,焙干捣末,水煎一钱匕,温服之。

  此与龙胆同类别种,经霜不凋。苏颂《图经本草》。

  谷疸劳疸谷疸因食而得,劳疸因劳而得。

  用龙胆一两,苦参三两,为末,牛胆汁和丸梧子大。先食以麦饮服五丸,日三服,不知稍增。

  劳疸加龙胆一两,栀子仁三七枚,以猪胆和丸。《删繁方》。

  一切盗汗妇人、小儿一切盗汗,又治伤寒后盗汗不止。

  龙胆草研末,每服一钱,猪胆汁三两点,入温酒少许调服。《杨氏家藏方》。

  小儿盗汗身热。

  龙胆草、防风各等分,为末。每服一钱,米饮调下。

  亦可丸服,及水煎服。《婴童百问》。

  咽喉热痛龙胆擂水服之。《集简方》。

  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,黄连浸汁一匙,和点之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眼中漏脓龙胆草、当归等分,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水下。《鸿飞集》。

  蛔虫攻心刺痛,吐清水。

  龙胆一两,去头剉,水二盏,煮一盏,隔宿勿食,平旦顿服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卒然尿血不止。

  龙胆一虎口,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为五服。姚僧坦《集验方》。

  细辛《本经》上品

  【释名】小辛《本经》少辛〔颂曰〕华州真细辛,根细而味极辛,故名之曰细辛。〔时珍曰〕小辛、少辛、皆此义也。

  按《山海经》云,浮戏之山多少辛。《管子》云,五沃之土,群药生少辛,是矣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细辛生华阴山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今用东阳临海者,形段乃好,而辛烈不及华阴、高丽者。

  用之去其头节。

  〔当之曰〕

  细辛如葵赤黑,一根一叶相连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处处有之,皆不及华阴者为真,其根细而极辛。

  今人多以杜衡为之。杜衡根似饭帚密闹,细长四五寸,微黄白色,江淮呼为马蹄香,不可误用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细辛叶如葵,赤黑色,非此则杜衡也。杜衡叶如马蹄之下,故俗名马蹄香。盖根似白前,又似细辛。按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云:细辛出华山,极细而直,柔韧,深紫色,味极辛,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。《本草》云,细辛水渍令直,是以杜衡伪为之也。东南所用细辛,皆杜衡也。杜衡黄白色,拳曲而脆,干则作团,又谓之马蹄。

  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,极细而直,色黄白,乃是鬼督邮,亦非细辛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〔时珍曰〕《博物志》言杜衡乱细辛,自古已然矣。沈氏所说甚详。

  大抵能乱细辛者,不止杜衡,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。

  叶似小葵,柔茎细根,直而色紫,味极辛者,细辛也。叶似马蹄,茎微粗,根曲而黄色,味亦辛者,杜衡也。一茎直上,茎端生叶如伞,根似细辛,微粗直而黄白色,味辛微苦者,鬼督邮也。似鬼督邮而色黑者,及己也。叶似小桑,根似细辛,微粗长而黄色,味辛而有臊气者,徐长卿也。叶似柳而根似细辛,粗长黄白色而味苦者,白微也。似白微而白直味甘者,白前也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细辛,切去头子,以瓜水浸一宿,暴干用。须拣去双叶者,服之害人。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黄帝、雷公、桐君:小温。岐伯:无毒。李当之:小寒。〔权曰〕苦、辛。

  〔之才曰〕曾青、枣根为之使。

  得当归、芍药、白芷、芎藭、牡丹、藁木、甘草,共疗妇人。

  得决明、鲤鱼胆、青羊肝,共疗目痛。

  恶黄芪、狼毒、山茱萸。

  忌生菜、狸肉。

  畏硝石、滑石。反藜芦。

  【主治】咳逆上气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风湿痹痛死肌。久服明目利九窍,轻身长年。《本经》。温中下气,破痰利水道,开胸中滞结,除喉痹齆鼻不闻香臭,风痫癫疾,下乳结,汗不出,血不行,安五脏,益肝胆,通精气。《别录》。添胆气,治嗽,去皮风湿痒,风眼泪下,除齿痛,血闭,妇人血沥腰痛。甄权。含之,去口臭。弘景。润肝燥,治督脉为病,脊强而厥。好古。治口舌生疮,大便燥结,起目中倒睫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宗奭曰〕治头面风痛,不可缺此。

  〔‘元素’曰〕细辛气温,味大辛,气厚于味,阳也,升也,入足厥阴、少阴血分,为手少阴引经之药。香味俱细,故入少阴,与独活相类。

  以独活为使,治少阴头痛如神。亦止诸阳头痛,诸风通用之。味辛而热,温少阴之经,散水气以去内寒。

  〔成无已曰〕水停心下不行,则肾气燥,宜辛以润之。细辛之辛,以行水气而润燥。

  〔‘杲’曰〕胆气不足,细辛补之。

  又治邪气自里之表,故仲景少阴证,用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
  〔时珍曰〕气之厚者能发热,阳中之阳也。辛温能散,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,宜用之。口疮喉痹■〈匿虫〉齿诸病用之者,取其能散浮热,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。辛能泄肺,故风寒咳嗽上气者,宜用之。辛能补肝,故胆气不足,惊痫眼目诸病,宜用之。辛能润燥,故通少阴及耳窍,便涩者宜用之。

  〔‘承’曰〕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。

  若单用末,不可过一钱。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,虽死无伤。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,不可不记。非本有毒,但有识多寡耳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六。

  暗风卒倒不省人事。

  细辛末,吹入鼻中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
 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。

  细辛去叶半两,丁香二钱半,为末。每服一钱,柿蒂汤下。

  小儿客忤口不能言。

  细辛、桂心末等分,以少许内口中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
  小儿口疮细辛末,醋调,贴脐上。《卫生家宝方》。

  口舌生疮细辛、黄连等分,为末掺之,漱涎甚效,名兼金散。

  一方用细辛、黄檗。《三因方》。

  口疮■〈匿虫〉齿肿痛。

  细辛煮浓汁,热含冷吐,取瘥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鼻中息肉细辛末,时时吹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诸般耳聋细辛末,溶黄蜡丸鼠屎大,绵裹一丸塞之,一二次即愈。须戒怒气,名聪耳丸。龚氏《经验方》。

  杜衡《别录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杜葵《纲目》马蹄香《唐本》土卤《尔雅》土细辛《纲目》〔恭曰〕杜衡叶似葵,形似马蹄,故俗名马蹄香。

  〔颂曰〕《尔雅》杜又名土卤,然杜若亦名杜衡,或疑是杜若,而郭璞注云,似葵,当是杜衡也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杜衡生山谷,三月三日采根,熟洗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根叶都似细辛,惟气小异尔。处处有之。

  方药少用,惟道家服之。令人身衣香。

  〔恭曰〕

  生山之阴,水泽下湿地。叶似葵,形如马蹄。根似细辛、白前等。

  今俗以及己代之,谬矣。及己独茎,茎端四叶,叶间白花,殊无芳气。有毒,服之令人吐,惟疗疮疥,不可乱杜衡也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江淮间皆有之。春初于宿根上生苗,叶似马蹄下状,高二三寸,茎如麦蒿粗细,每窠上有五七叶,或八九叶,别无枝蔓。又于茎叶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,其花似见不见,暗结实如豆大,窠内有碎子,似天仙子。苗叶俱青,经霜即枯,其根成空,有似饭帚密闹,细长四五寸,粗于细辛,微黄白色,味辛,江淮俗呼为马蹄香。

  谨按《山海经》云:天帝之山有草焉。状如葵,其臭如蘼芜,名曰杜衡。可以走马,食之已瘿。郭璞注云:带之可以走马。或曰:马得之而健走也。

  〔宗奭曰〕

  杜衡用根似细辛,但根色白,叶如马蹄之下。市人往往以乱细辛,将二物相对,便见真伪。况细辛惟出华州者良。杜衡色黄,拳局而脆,干则出作团。详细辛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《土宿本草》云:杜细辛,叶圆如马蹄,紫背者良,江南、荆、湖、川陕、闽、广俱有之。

  取自然汁,可伏硫、砒,制汞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风寒咳逆。作浴汤,香人衣体。《别录》。止气奔喘促,消痰饮,破留血,项间瘿瘤之疾。甄权。下气杀虫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古方吐药往往用杜衡者,非杜衡也,乃及己也。及己似细辛而有毒,吐人。昔人多以及己当杜衡,杜衡当细辛,故尔错误也。杜衡则无毒,不吐人,功虽有及细辛,而亦能散风寒,下气消痰,行水破血也。

  【附方】新六。

  风寒头痛伤风伤寒,头痛发热,初觉者。

  马蹄香为末,每服一钱,热酒调下,少顷饮热茶一碗,催之出汗即愈,名香汗散。王英《杏林摘要》。

  饮水停滞大热行极,及食热饼后,饮冷水过多不消,停滞在胸不利,呼吸喘息者。

  杜衡三分,瓜蒂二分,人参一分,为末。汤服一钱,日二服,取吐为度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痰气哮喘马蹄香焙研,每服二三钱,正发时淡醋调下,少顷吐出痰涎为验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,为末,好酒三升,熬膏。每服二匙,好酒调下,日三服。《孙氏集效方》。

  吐血瘀聚凡吐血后,心中不闷者必止;若烦躁闷乱刺胀者,尚有瘀血在胃,宜吐之。

  方同饮水停滞。

  喉闭肿痛草药金锁匙,即马蹄草,以根捣,井华水调下即效。

  《救急方》。

  [附录]木细辛〔藏器曰〕味苦,温,有毒。

  主腹内结聚癥瘕,大便不利,推陈去恶,破冷气。

  未可轻服,令人利下至困。

  生终南山,冬月不凋,苗如大戟,根似细辛。

  及己《别录》下品

  【释名】獐耳细辛〔时珍曰〕及己名义未详。二月生苗,先开白花,后方生叶三片,状如獐耳,根如细辛,故名獐耳细辛。

  【集解】〔恭曰〕

  及己生山谷阴虚软地。

  其草一茎,茎头四叶,隙着白花。根似细辛而黑,有毒。

  今人以当杜衡,非也。

  二月采根,日干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有毒。

  〔恭曰〕入口使人吐血。

  【主治】诸恶疮疥痂瘘蚀,及牛马诸疮。《唐本》。头疮白秃风瘙,皮肤虫痒,可煎汁浸并傅之。《大明》。杀虫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今人以合疮疥膏,甚验。

  〔时珍曰〕今人不知及己,往往以当杜衡,却以杜衡当细辛,故杜衡诸方多是及己也。辩见细辛、杜衡二条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。

  头疮白秃獐耳细辛,其味香辣,为末,以槿木煎油调搽。《活幼全书》。

  鬼督邮《唐本草》

  【释名】独摇草《唐本》。

  〔时珍曰〕此草独茎而叶攒其端,无风自动,故曰鬼独摇草,后人讹为鬼督邮尔。因其专主鬼病,犹司鬼之督邮也。古者传舍有督邮之官主之。徐长卿、赤箭皆治鬼病,故并有鬼督邮之名,名同而物异。

  【集解】〔恭曰〕

  鬼督邮所在有之。

  有必丛生,苗惟一茎,茎端生叶若伞状,根如牛膝而细黑。

  今人以徐长卿代之,非也。

  〔保升曰〕

  茎似细箭杆,高二尺以下。叶生茎端,状如桑花生叶心,黄白色。根横生而无须,二月、八月采根。

  徐长卿、赤箭并有鬼督邮之名,而主治不同,宜审用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鬼督邮与及己同类,根苗皆相似。但以根如细辛而色黑者,为及己;根如细辛而色黄白者,为鬼督邮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采得细剉,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,日干用。

  【气味】辛、苦,无毒。〔时珍曰〕有小毒。

  【主治】鬼疰卒忤中恶,心腹邪气,百精毒,温疟疫疾,强腰脚,益膂力。《唐本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按:东晋《深师方》,治上气咳嗽,邪嗽、燥嗽、冷嗽,四满丸,用鬼督邮同蜈蚣、芫花、踯躅诸毒药为丸,则其有毒可知矣。

  非毒药不能治鬼疰邪恶之病,《唐本》云无毒,盖不然。

  徐长卿《本经》上品校正:今据《吴氏本草》,并入石下长卿。

  【释名】鬼督邮《本经》别仙踪苏颂。

  〔时珍曰〕徐长卿,人名也,常以此药治邪病,人遂以名之。

  《名医别录》于有名未用复出石下长卿条,云一名徐长卿。‘陶弘景’注云:此是误尔。方家无用,亦不复识。今考二条功疗相似。按:《吴普本草》云:徐长卿一名石下长卿。其为一物甚明,但石间生者为良。前人欠审,故尔差舛。〔弘景曰〕鬼督邮之名甚多。今俗用徐长卿者,其根正如细辛,小短扁扁尔,气亦相似。今狗脊散用鬼督邮者,取其强悍宜腰脚,故知是徐长卿,而非鬼箭、赤箭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徐长卿生泰山山谷及陇西,三月采。

  又曰:石下长卿生陇西山谷池泽,三月采。

  〔恭曰〕

  所在川泽有之。叶似柳,两叶相当,有光泽。根如细辛,微粗长,黄色而有臊气。

  今俗以代鬼督邮,非也。鬼督邮自有本条。

  〔保升曰〕

  生下湿川泽之间。苗似小桑,两叶相对。三月苗青,七月、八月着子,似萝藦子而校九月苗黄,十月凋,八月采根,日干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淄齐淮泗间皆有之,三月、四月采,谓之别仙踪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鬼督邮、及己之乱杜衡,其功不同,苗亦不同也。

  徐长卿之乱鬼督邮,其苗不同,其功同也。

  杜衡之乱细辛,则根苗功用皆仿佛,乃弥近而大乱也。不可不审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采得粗杵,拌少蜜令遍,以瓷器盛,蒸三伏时,日干用。

  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石下长卿:咸、平,有毒。

  〔普曰〕徐长卿一名石下长卿。

  神农,雷公:辛。

  〔时珍曰〕治鬼之药多有毒,当从《别录》。

  【主治】鬼物百精蛊毒,疫疾邪恶气,温疟。久服强悍轻身。《本经》。益气延年。又曰:石下长卿:主鬼疰精物邪恶气,杀百精蛊毒,老魅注易,亡走啼哭,悲伤恍惚。《别录》。

  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《抱朴子》言上古辟瘟疫有徐长卿散,良效。今人不知用此。

  【附方】新二。

  小便关格徐长卿汤:治气壅关格不通,小便淋结,脐下妨闷。

  徐长卿炙半两,茅根三分,木通、冬葵子一两,滑石二两,槟榔一分,瞿麦穗半两,每服五钱,水煎,入朴消一钱,温服,日二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
  注车注船凡人登车船烦闷,头痛欲吐者。

  宜用徐长卿、石长生、车前子、车下李根皮各等分,捣碎,以方囊系半合于衣带及头上,则免此患。《肘后方》。

  白微《本经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薇草《别录》白幕《别录》春草《本经》葞音尾骨美〔时珍曰〕微,细也。其根细而白也。

  按《尔雅》:葞,春草也。微、葞音相近,则白微又葞音之转也。《别录》以葞为莽草之名,误矣。

  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
  白微生平原川谷,三月三日采根阴干。

  〔弘景曰〕

  近道处处有之。

  〔颂曰〕

  今陕西诸郡及舒、滁、润、辽州亦有之。

  茎叶俱青,颇类柳叶。六七月开花,八月结实。其根黄白色,类牛膝而短小,今人八月采之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采得,以糯米泔汁浸一宿,取出去髭,于槐砧上细剉,蒸之从申至巳,晒干用。〔时珍曰〕后人惟以酒洗用。

  【气味】苦、咸、平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大寒。

  〔之才曰〕恶黄芪、大黄、大戟、干姜、大枣、干漆、山茱萸。

  【主治】暴中风身热肢满,忽忽不知人,狂惑邪气,寒热酸疼,温疟洗洗,发作有时。《本经》。疗伤中淋露,下水气,利阴气,益精。久服利人。

  《别录》。治惊邪风狂痉病,百邪鬼魅。弘景。风温灼热多眠,及热淋遗尿,金疮出血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‘好古’曰〕古方多用治妇人,以《本草》有疗伤中淋露之故也。

  〔时珍曰〕白微古人多用,后世罕能知之。按张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,安中益气,竹皮丸方中,用白微同桂枝一分,竹皮、石膏三分,甘草七分,枣肉为大丸,每以饮化一丸服。云有热者倍白微,则白微性寒,乃阳明经药也。

  徐之才《药对》言白微恶大枣,而此方又以枣为丸,盖恐诸药寒凉伤脾胃尔。

  朱肱《活人书》治风温发汗后,身犹灼热,自汗身重多眠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者,萎蕤汤中亦用之。孙真人《千金方》,有诏书发汗白微散焉。

  【附方】新五。

 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。

  白微、贝母、款冬花一两,百部二两,为末。每服一钱,米饮下。《普济方》。

  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。

  白微、芍药各一两,为末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  《千金方》。

  血淋热淋方同上。

  妇人血厥人平居无疾苦,忽如死人,身不动摇,目闭口噤,或微知人,眩冒,移时方寤,此名血厥,亦名郁冒。出汗过多,血少,阳气独上,气塞不行,故身如死。气过血还,阴阳复通,故移时方寤。妇人尤多此证。宜服白微汤:用白微、当归各一两,人参半两,甘草一钱半。每服五钱,水二盏,煎一盏,温服。《本事方》。

  金疮血出白微为末,贴之。《儒门事亲》。

  白前《别录》中品

  【释名】石蓝《唐本》嗽药同上。

  〔时珍曰〕名义未详。

  【集解】〔弘景曰〕

  白前出近道,根似细辛而大,色白不柔易折,气嗽方多用之。

  〔恭曰〕

  苗高尺许,其叶似柳,或似芫花,根长于细辛,白色,生州渚沙碛之上,不生近道。

  俗名石蓝,又名嗽药。

  今用蔓生者味苦,非真也。

  〔志曰〕

  似白微、牛膝辈,根二月、八月采,阴干用。

  〔‘嘉谟’曰〕

  似牛膝,粗长坚直易断者,白前也。似牛膝,短小柔软能弯者,白微也,近道俱有,形色颇同,以此别之,不致差误。

  根

  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用,以生甘草水浸一伏时,漉出,去头须了,焙干收用。

  【气味】甘,微温,无毒。〔权曰〕辛。〔恭曰〕微寒。

  【主治】胸胁逆气,咳嗽上气,呼吸欲绝。《别录》。主一切气,肺气烦闷,贲豚肾气。《大明》。降气下痰。时珍。

  【发明】〔宗奭曰〕白前能保定肺气,治嗽多用,以温药相佐使尤佳。

  〔时珍曰〕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,手太阴药也。

  长于降气,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。

  若虚而长哽气者,不可用也。

  张仲景治嗽而脉浮,泽漆汤中亦用之。其方见《金匮要略》,药多不录。

  【附方】旧二,新一。

  久嗽唾血白前、桔梗、桑白皮三两,炒,甘草一两,炙,水六升,煮一升,分三服。

  忌猪肉、菘菜。《外台》。

  久咳上气体肿,短气胀满,昼夜倚壁不得卧,常作水鸡声者,白前汤主之:白前二两,紫菀、半夏各三两,大戟七合,以水一斗,渍一宿,煮取三升,分作数服。

  禁食羊肉、饧糖大佳。《深师方》。

  久患■〈口叚〉呷咳嗽,喉中作声,不得眠。

  取白前焙捣为末,每温酒服二钱。《深师方》。

  草犀《拾遗》

  【释名】〔时珍曰〕其解毒之功如犀角,故曰草犀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草犀生衢、婺、洪、饶间。

  苗高二三尺,独茎,根如细辛。

  生水中者名水犀。

  〔珣曰〕

  《广州记》云:生岭南及海中,独茎对叶而生,如灯台草,根若细辛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辛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解一切毒气,虎狼虫虺所伤,溪毒野蛊恶刺等毒,并宜烧研服之,临死者亦得活。李珣。天行疟瘴寒热,咳嗽痰壅,飞尸喉痹疮肿,小儿寒热丹毒,中恶注忤,痢血等病,煮汁服之。岭南及睦、婺间中毒者,以此及千金藤并解之。藏器。

  钗子股《海药》校正:并入《拾遗》金钗股。

  【释名】金钗股〔时珍曰〕石斛名金钗花,此草状似之,故名。

  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
  金钗股生岭南及南海山谷,根如细辛,每茎三四十根。

  〔珣曰〕

  忠州、万州者亦佳,草茎功力相似。缘岭南多毒,家家贮之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按:《岭表录》云:广中多蛊毒,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,十救八九,其状如石斛也。

  又忍冬藤解毒,亦号金钗股,与此同名云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解毒痈疽神验,以水煎服。李珣。解诸药毒,煮汁服。

  亦生研,更烈,必大吐下。如无毒,亦吐去热痰。疟瘴天行,蛊毒喉痹。藏器。

  吉利草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
  按: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云:此草生交广,茎如金钗股,形类石斛,根类芍药。

  吴黄武中,江夏‘李俣’徒合浦遇毒,其奴‘吉利’偶得此草与服,遂解,而‘吉利’即遁去。‘俣’以此济人,不知其数也。

  又高凉郡产良耀草,叶如麻黄,花白似牛李,秋结子如小粟,煨食解毒,功亚于吉利草。始因‘梁耀’得之,因以为名,转梁为良耳。根

  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解蛊毒,极验。时珍。

  朱砂根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
  朱砂根生深山中,今惟太和山人采之。

  苗高尺许,叶似冬青叶,背甚赤,夏月长茂。根大如箸,赤色,此与百两金仿佛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,凉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咽喉肿痹,磨水或醋咽之,甚良。时珍。

  辟虺雷《唐本草》

  【释名】辟蛇雷《纲目》。

  〔时珍曰〕此物辟蛇虺有威,故以雷名之。

  【集解】〔恭曰〕

  辟虺雷状如粗块苍术,节中有眼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今川中峨眉、鹤鸣诸山皆有之。

  根状如苍术,大者若拳。

  彼人以充方物,苗状当俟访问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苦,大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解百毒,消痰,祛大热、头痛,辟瘟疫。《唐本》。

  治咽喉痛,痹解蛇虺毒。时珍。

  锦地罗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
  锦地罗出广西庆远山岩间,镇安、归顺、柳州皆有之。

  根似萆薢及栝楼根状。

  彼人彼重之,以充方物。

  根

  【气味】微苦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山岚瘴毒疮毒,并中诸毒,以根研生酒服一钱匕,即解。时珍。

  紫金牛宋《图经》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生福州。

  叶如茶叶,上绿下紫。结实圆,红色如丹朱。根微紫色,八月采根,去心暴干,颇似巴戟。

  【气味】辛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时疾膈气,去风痰。苏颂。解毒破血。时珍。

  拳参宋《图经》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生淄州田野,叶如羊蹄,根似海虾,黑色,土人五月采之。

  【气味】缺。

  【主治】为末,淋渫肿气。苏颂。

  铁线草宋《图经》

  【集解】〔颂曰〕

  生饶州,三月采根阴干。

  〔时珍曰〕

  今俗呼萹蓄为铁线草,盖同名耳。

  【气味】微苦,平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疗风消肿毒,有效。苏颂。

  【附方】新一。

  男女诸风产后风尤妙。

  铁线草根五钱,五加皮一两,防风二钱,为末。以乌骨鸡一斤重者,水内淹死,去毛肠,砍作肉生,入药剁匀,下麻油些少,炒黄色,随人量入酒煮熟。先以排风藤煎浓汤,沐浴头身,乃饮酒食鸡,发出粘汗即愈。如不沐浴,必发出风丹,乃愈。滑伯仁《撄宁心要》。

  金丝草《纲目》

  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
  金丝草出庆阳山谷,苗状当俟访问。

  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

  【主治】吐血咳血,衄血下血,血崩瘴气,解诸药毒,疗痈疽丁肿恶疮,凉血散热。时珍。

  【附方】新四。

  妇人血崩金丝草、海柏枝、砂仁、花椒、蚕退纸、旧锦灰,等分,为末,煮酒空心服。陈光述传。《谈野翁方》。

  痈疽丁肿一切恶疮。

  金丝草、忍冬藤、五叶藤、天荞麦,等分,煎汤温洗。黑色者,加醋。

  又铁箍散:用金丝草灰二两,醋拌晒干,贝母五两,去心,白芷二两,为末,以凉水调贴疮上,香油亦可。或加龙骨少许。

  天蛇头毒落苏即金丝草、金银花藤、五叶紫葛、天荞麦,等分,切碎,用绝好醋浓煎,先熏后洗。《救急方》。